何昌平
由于生產與生活廢棄物數量年年增加,既有處理設施與最終處置場不敷使用,加上新設施建造不易,當前城市建設越來越強調垃圾減量及再生利用的重要性。過去因為環境無限、資源免費的認知,造成經濟或產業活動過程中,環境維護相關成本未充分受到重視及反映。未來將改變這一觀念,不但環境有限、資源應付費,相關成本有必要納入各項活動中,同時應本著經濟有效、環境友善的原則,將其最小化。為此,城市應善用本身的經濟、社會、地理、文化等特性,發展屬于自己的環境產業,并結合民間力量,提升效率?!吧鷳B城市產業”就是以前述零排放的構想,作為城市打造環境和諧經濟社會的基礎。推動以此為主軸的城市振興,即是打造所謂的先進環境和諧地區。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生態城市建設需整合多項法律,每項法律主管機關也并不相同。基本看來,基本環境法律、循環型社會推動方面的法律、廢棄物處理法律、綠色采購方面的法律,都應由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家電、汽車、小型家電的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規章,因與產業密切相關,應由經濟部門與環境部門共同負責;其余方面的法律,除經濟部門、環境部門外,還包括財務、建設、國土交通或農林水產等機關。每種法律的主管機關都應考慮環境部門,但涉及再生利用業務,則還應再加上經濟產業等其它相關機關。
由于環保產業的扶植并非易事,除采用傳統做法喚起需求外,打破行政機關間的藩籬也十分關鍵。過去資源再生利用,由經濟部門掌管,環境部門對此涇渭分明,并不干擾,這導致城市廢棄物處理從業者與資源再生利用從業者,應對困難、運作不順。在循環型經濟社會的推動下,環境部門與經濟部門應共同辦理,這有利于消除實務運作上的種種障礙,為建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循環網絡,使廢棄物減量、再使用及再生利用循環不息提供動力,因而行政機關間的整合有十分必要性。
為了推行循環型經濟社會,采用的政策工具可大概分為兩大類:一為政府編列預算支出,采購再生利用的產品;另一為直接提供補助。前者應依據綠色采購方面的法律辦理,各級政府、各級法院及特殊法人等均進行采購,額度視具體情況而定;后者就是實務上所謂的生態城市。
我國自2005年開始,環保與經濟等部門每年都會公告征求預定創造生態城市的地方政府、或在生態城市內經營循環產業從業者,有意愿應征者,參與到編制生態城市計劃工作當中。計劃編制的主體,至少應為人口50萬以上的指定城市。如果是鄉鎮擬編制計劃并應征的情況,則應與縣級市等聯名;指定城市編制計劃時,基于廢棄物跨區處理考慮,應與下屬縣級市進行協調;至于縣級市編制計劃時,應充分納入地區居民、相關團體及當地產業等關系人的意見。而與環境相關產業,應為新興產業,且是資源循環型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主角。換而言之,生態城市計劃,是地區居民、相關團體及當地產業共同參與,對于推動資源循環型經濟社會具有持續性經濟效果的活動。
環保與經濟等部門在受理生態城市計劃書后,有必要根據下列基準進行認定:(1)計劃構想應具有獨創性、先驅性,且可能成為其它地區的范本。(2)充分納入地區居民、相關團體及當地業者意見,計劃成熟度高,預期未來可確實順利執行。(3)通過所規劃事業的推動,實現環保目標,進而創造優良生活環境。(4)所規劃的事業,可使廢棄物獲得最妥善的處理,而不至于破壞至今所建立的廢棄物收集、搬運、處理機制。(5)對于再生利用相關設施建造的認定基準,包括:A.已充分考慮周邊諸項環境,同時從原料(再生資源)的供應量與產品需求量審視設施規模,均應具有恰當性;B.為使再生利用事業順利推動,編制計劃的城市,對于原料籌措、所生產產品的銷售通路開拓,都有支持規劃;C.核心的事業主體規劃完備、資金準備充分;D.獲利預測具有客觀性、和原料供應者或產品需求者的合作預測都應具有可信度等。
獲政府機關認定的計劃,由環保部門提供推動垃圾零排放型區域社會設施建造費方面的補助金;由經濟部門提供資源循環型區域振興事業費方面的補助金、資源循環型區域振興設施建造費方面的補助金。若對于生態城市建設事業有困難者,將被取消認定。
總體而言,在推行循環型經濟社會制度過程中,制度內涵完整性十分重要,從法律、組織至政策工具,必須完備。環保方面的基本法規主張自然界風調雨順,也就是“自然循環”,奠基于人類經濟社會完善的物質循環,也就是“循環型經濟社會”。在經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非法拋棄廢棄物及最終處置場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而極力倡導環保,就必須制定循環型經濟社會方面的法律、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及綠色采購方面的法律,并以這些法律作為執行依據。有了法律授權,行政機關才能本于職權、依法行政,因此健全相關法制是落實政策措施的首要工作。
循環經濟社會的建構是以廢棄物處理、資源再生利用及綠色采購為主,涉及多項法律。每個法律的主管機關,不盡相同,但唯一的共通點,是每個法律的主管機關中都可看到有環保部門的存在??梢娫谡麄€循環經濟社會的運作機制中,環保部門是核心的行政機關。由于牽涉的法律數量多,需要有政府機關負責“統籌或綜整”業務,以避免缺乏整合功能。為推動循環型經濟社會,政府機關不僅僅注重資源再生利用,以制造并供應再生產品,也同時通過預算編列,鼓勵相關部門采購與使用再生產品。因為有需求,供給端才能源源不斷地從事生產。此外,從2005年開始每年征求生態城市計劃,由環保與經濟方面的部門共同制定認定基準,進行審核認定,對于推動生態城市建設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循環型經濟社會是一種概念,體現在實務上,就是生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包括多項技術細節,例如廢棄物品回收范圍是否有擴大潛力、既有城市設施是否充分運用、搬運與處理是否經濟有效、再生產品供應是否安全無虞等。在地方上逐一經過確認后,才能進一步建立網絡,推廣至其它地區。生態城市建設的各類主體,可以借助計劃的推動,整合地方政府、市民、廢棄物制造者及相關從業者,共同穩定提供循環資源,進而培育循環產業,促進地方發展。整體而言,循環型經濟社會,不但可發展循環產業、繁榮地方,又可降低天然資源消耗,有助節能減碳,值得推行。
參考文獻:
[1]李宇,董鎖成,王菲,等.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城市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年.
[2]張晴,謝宜章.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長株潭生態城市建設評價[J].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