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榮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在為高職教育報關與貨運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的同時,也暴露了報關與貨運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弊端。目前,我國對于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教育層次還未形成,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均未設置該方面的課程,因此,當前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教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報關與貨運人才的培養明顯專業性較低,目標過大過寬,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較弱,服務意識較差,不具備一技之長,理論的東西不能夠運用于實踐當中,缺少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人才。因此,通過改革提高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畢業生的素質,為“一帶一路”戰略培養高質量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對于報關與貨運人才需求,從區域上來說,沿海地區的進出口貿易比較繁忙,因此,沿海地區的需求量要遠遠大于中西部地區;從行業上來說,一些國際貨運行業或者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以及公司對于報關與貨運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從層次方面來說,一般管理層的需求量很小,主要是基層崗位,基層崗位往往需要的是專業的技術人員。通過對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下運營模式的實際調查,以及業務和工作崗位的設置、職能核心的變化,為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職教育對于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方向。
第二,目前,高職教育提高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的發展,以及在供給側改革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提下,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較少,目前供應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對于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培養太過于片面,只注重于理論,實踐的東西較少,導致很多畢業生眼高手低,實際動手能力較弱,專業性不強,能夠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的人才很少。對于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培養,我國起步較晚,很多方面不夠專業,缺乏系統的教學資源。一是很多院校在課程制定方面很草率,沒有做社會調研就隨意的開展課程,課程沒有針對性。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很多老師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也沒有很好的實踐經驗,對于學生的指導也僅限于理論,因此不能夠做到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三是與專業配套的教材以及實訓比較匱乏,現有的一些教材也都比較老舊,不能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貿易流通相匹配。四是學校的教育層次較低,不能與企業很好的互動,沒有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授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甚至行業的需求。
第一,從供需結構上來說,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課程,培養專業性強、動手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不應設置過高的目標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很多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難以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第二,從教學方面來說,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對課程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的專業性是報關與貨運專業改革的核心。高職院校要實現“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實現網上實習平臺,將“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大膽的運用到教學中。要實現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相結合教學的模式,共同為學生的實訓制定相應的方案,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充分利用網上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教學模式。并且,高職院校要根據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戰略增設相關的課程,完善教育體系,從科學的角度為企業以及行業培養核心人才。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有著新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使得業務有了新的崗位要求,因此,在教學方面要適應新崗位的需求進行教學,提高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匹配度,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積極開展實訓教學,校方應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在實踐中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開展課程、編寫教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社會對報關與國際貨運行業的人才需求從層次方面來說是從高到低需求量越來越大的,因此,對于人才的培養要分層次,抓重點,在體系上要有差別。目前,在我國只有高職類的院校開展了報關與貨運專業的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的增加,一些輔導機構、培訓機構也有了相應的培訓,但是本科以及以上的學歷層次對于此專業均沒有開展課程。對于一些基層的員工來說,學歷的要求不是很重要,但是對于中高層的管理者來說,學歷的要求相對更嚴格一些,因此,高職院校對于此專業的發展和教育任務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從實踐方面來說,由于很多院校只過多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指導,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難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不能夠獨立的解決實際問題,在短期內無法勝任企業的工作要求,導致了工作效率低下,也為企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目前,互聯網發展迅速,要加強互聯網和實際操作的聯系,把互聯網和實踐教學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企業相結合,積極尋求企業的參與,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由于大多數院校的報關與貨運專業的導師專業性不強,教學沒有針對性,沒有實踐經驗,只是通過理論知識授課,學生也不能夠在課堂上吸收實踐經驗。因此,學校可以實行雙導師制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進行實踐,參與更多的實訓,而不只是在淺層次上對本專業有個認識。學校還可以通過對教師的培訓,增強師資力量,不能讓老師只注重理論上對學生的指導,要結合實踐,并且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導下,學校還可以專門聘請企業上的技術骨干到學校為學生傳授實踐經驗,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實踐。
第四,從評價方面來說,一直以來,學校教學質量好壞的評價來自很單一的方面,比如師生以及同行、教育部門,主觀性太強,沒有結合實際的情況,學校是為社會、為企業培養人才的地方,因此,學校要結合社會以及產業、企業的需求開展教學,積極尋求有權威的第三方對學校的教學質量開展評價工作,增加學校評價工作的可信度和寬度,從而使得評價倒逼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從教學與企業、行業的匹配度上客觀性的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評價機構應該對學校畢業的專業性人才進行廣泛的調研,找出其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的專業素養,使人才的專業性和企業職位的需求更加匹配,也為行業、“一帶一路”戰略需求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一,只有全面了解“一帶一路”戰略下對于報關及貨運人才的要求,以及整個貿易物流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才能根據需求制定相關的計劃,進行相應的改革,增加或者調配相關的崗位,去適應貿易發展的趨勢,提高人才對于貿易物流需求的匹配度。
第二,在改革的同時,要找準大方向,改革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前提下,以“一帶一路”為戰略目標進行的,高職院校要真正做到與企業相結合,實行理論和實踐的雙教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不能延續之前的只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的教學,過于依賴企業對人才的培養,畢業生在工作后不能創造應有的工作效益,實際操作能力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工作效率低,還需要企業進行二次培訓,導致企業的成本增加。高職院校應建立良好的教育體系,根據側改革制定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時調整專業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為行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三,彌補質量評價存在的缺陷,構建第三方質量評價機制,進而提高評價質量。為了讓畢業生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的就業狀況開展一系列調查,由此引入了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因此全面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有效性,把評價結果作為重要依據,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倒逼本專業人才供給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改革的前提下,培養“一帶一路”報關與高素質人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為人才的培養明確了路徑,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指出了突破點,目的是為貿易物流行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企業培養更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1]李旭東,曾立雄.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物流科技,2017,40(9):146-148.
[2]王丹丹.“一帶一路”戰略對新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挑戰分析 [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 (漢文版),2017,10(2):56-59.
[3]孫占東,劉嘉,曾慶琪.“一帶一路”背景下衛生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初探[J].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2017,34(2):70-72.
[4]吳亭."一帶一路"戰略環境下高職大學生"職業夢"實踐路徑探究——以建工類專業為例[J].科技展望,2017,27(28):120-122.
[5]張妍.“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探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7,11(1):46-49.
[6]劉繼,段東旭,陳艷茹.“一帶一路”背景下鐵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探究——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2017,16(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