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京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源于稅收,而如今會計造假現象愈演愈烈。會計誠信缺失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制約因素,不僅不能使企業得到良性的發展,而且也使國家財政收入大打折扣,國有資產消弱,更危及到市場秩序的穩定和國家微觀決策、宏觀調控的作用甚至使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由此看出誠信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1.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當今社會,會計人員職業素養良莠不齊,存在著會計信息披露隨意、不真實、不充分等違法亂紀行為。這樣的結果有一部分是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不夠的原因。一些會計人員的學歷層次普遍較低。對會計技能掌握的不夠嫻熟,法律認知不到位,甚至很多都是非會計專業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理論知識水平低,實際操作很盲目。另外,一些會計人員無法掙脫金錢的誘惑,他們利用職務之便不惜以身試法監守自盜,直至大難臨頭方才悔恨不已。
2.單位負責人有意為之。會計誠信問題不單單是針對會計人員本身,它也同時指向了企業高層領導。會計人員與企業屬于從屬與被從屬的關系,要想在企業長久的工作下去就必須服從單位的安排。企業負責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團體,無視《會計法》的要求,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這樣就使會計人員在企業利益與職業道德二者之間陷入兩難。迫于壓力和自身利益會計人員不得不違背會計的獨立性原則偽造會計數據、會計資料以及相關信息。誠信似乎在利益面前顯得很渺小,而恰恰是這種短淺的想法,往往讓企業喪失了長期的效益。
3.會計監督體系的不完善也是導致假賬出現的原因之一。會計監督體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會計監督職能的組織機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三個部分。首先從單位內部會計監督來看,企業的內部監控比較薄弱,對于一些缺乏實力的企業往往會出現一人多崗,不相容職務不能分離的現象,也有迫于領導壓力而造成會計秩序混亂的現象,種種原因使內部監督不能夠有序實施;其次從政府監督來看,監督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職能不明確。政府監管分散,監管效率不高,監督人員的錄用機制不完善;再次從社會審計監督來看,許多企業為了通過審計,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導致審計工作無法正確的進行。
4.會計法律法規存在滯后性。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有關會計的法律法規,但是會計造假現象并沒有因此而有所消沉,可見這些法律法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具有普遍性,過于籠統,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落實到對會計假賬相應的法律責任追究上顯得滯后,從而給了一些企業可乘之機,甚至為其違法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1.在會計教學過程中貫穿誠信教育。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專業技能的教育占主導地位,而誠信教育往往是一帶而過。這樣的教學體質會導致學生從思想上忽視誠信的重要性,一旦走向工作崗位,對社會將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校應把“誠信”教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誠信觀念,而且能夠以身作則,對誠信教育不能泛泛而談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要有契合實際的內容,使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
2.提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和引導會計人員培養會計職業道德情感,樹立會計職業道德信念,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需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養,使財會行業的素質在整體上得到提升。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保持了自制力,就保持了自己的優勢。”只有堅守住底線,強化自我約束意識,才能夠一直保有自己的優勢,就能有效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就能堅實地接近自律的境界。作為會計從業者要有忠誠、敬業的精神和勇擔責任、自動自發的態度,孜孜以求,學而不怠,不斷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從而逐漸達到崇高的職業道德境界。
3.完善法律監督機制。會計法律監督的缺失無疑加劇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發生。“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法是治國的標尺,是社會的客觀準則,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使相關的法律法規之間要相互協調,保持法律條文的一致性,使會計監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政府監督部門應當對會計監督工作進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會計監督協同監管機制,避免監督資源的浪費;還可以加大會計監督力度,建立有效的獎懲結構,從而提高監督效率和效果。企業內部應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治理機制,以加強內部會計監督,提高經營效率。對于社會監督應當健全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信用體系,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信譽程度進行動態的評定,并加大處罰力度,對其行為進行約束,防止錢權交易等不正當行為,促使其嚴格執業,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的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可見只有完善會計的法律監督機制才能給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個較好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使會計事業能夠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
4.建立個人誠信數據庫。信用記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與人交往,證明個人道德狀況的憑證。建設完善的個人信用數據庫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正處于初級階段,應當借鑒外國先進的信用制度體系與經驗,建立起適合本國的,具有共享機制的,全國性的信用信息網絡體系,這樣不僅可以大幅提高個人的可信度,增強個人的自律能力,而且可以很容易的拉近與新朋友的距離,立刻獲得生意伙伴的信任,也可以輕松的形成銀行信貸、民間借貸、社會支持等關系。
誠信是會計工作的靈魂,在會計改革的推動中,在越來越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誠信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社會風氣,營造誠實守信的會計環境顯得越來越重要。朱镕基總理說“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既抓住了我國會計工作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又為全體會計人員提出了一條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準繩,每個會計工作者都應做到不欺上瞞下,不弄虛作假,不虛報浮夸;每位企業領導要樹立誠信意識,將會計誠信作為單位負責人的職責要求之一;每位執法者要相互配合,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執法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會計行業得到穩步健康的發展,雖然締造現代而又文明的會計環境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一定會不遺余力的去實現社會的普遍信任。
[1]楊士儒.誠信建設是會計行業的生存與發展之本,華北煤炭醫學院報,第2014.6.
[2]張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分析及其對策,理論導報,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