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宏
當前我國高校人員經費會計核算存在諸多問題和財務風險,人員經費支出控制比例不合理,會計核算所使用的會計科目有欠規范,預算與決算脫節,無法發揮預算應有的控制和分析作用,在工資薪金和勞務費列支方面也存在邊界不清問題,造成較大的稅務風險。本文就如何規范人員經費的會計核算進行探討。
(一)支出控制比例不合理。人員經費比例控制不合理。為了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保障對教學經費的投入,財政部門嚴格控制人員經費的支出比例,但在比例控制過程中出現了一刀切的情況。以廣東省為例,省財政對高校人員經費支出比例嚴格控制不能超過當年收入總額的50%,若超出50%比例的要在年度報表中加予說明并被通報,甚至影響到下一年度的財政撥款。
(二)入賬科目不規范。由于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人員經費核算賬務處理流程,一般正常工資項目的支出都能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貸方進行反映,但往往一些補發或正常工資項目之外發放的績效工資、津貼補貼等費用則直接通過銀行做列支,逃離了“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這樣造成了人員經費支出金額統計金額虛減,會計信息失真。
(三)費用歸集上邊界不清。新的會計制度規定,高校的支出需要按人員類別分別列支為:“行政管理支出”、“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后勤保障支出”,但高校在對人員經費會計核算中,究竟應該按人員類別歸集,還是按業務性質歸集,存在邊界不清問題。例如監考費支出,參加監考的人員若有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那么如按人員類別應分別列支為“行政管理支出”和“教育事業支出”,但如果按業務性質該業務屬教學活動,應全部列支為“教育事業支出”。又如發放學科團隊和科研獎勵時,如按人員類別則應分別列支為上述四大類支出,而按業務板塊則應全部列支為“科研事業支出”。
(四)預算與決算脫節,人員經費預算與財政國庫經濟分類指標下達不統一。很多高校預算管理還停留在用Excel表格進行粗放式的管理,即使有少數高校上線了預算管理系統,但由于與日常會計核算系統端口不統一,無法實現數據共享互通,造成很多財務指標無法統計分析,失去了預算的事中和事后監控作用。同時與上級主管部門也不能對碰各項下達的人員經費指標。例如2017年廣東省財政,曾將高校在職人員的“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在職人員—住房改革補貼”,從“公用支出”指標中下達,而不是從“基本支出”指標下達,造成人員經費走公用支出的不合規現象。
(五)違規列支勞務費嚴重。特別在科研項目上,存在通過勞務費方式支付給本校教職工酬金的情況。按照稅法規定,由學校支付給本校教職工的所有收入,均應列入工資薪金所得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不能作為勞務費列支。也有一些高校雖然不直接發給本校教職工,而是將勞務費以學生的名義造表進行發放,最后再通過學生將勞務費轉回給本校教職工,這種自制的勞務費發放表,屬于白頭單列支,存在較大的稅務風險,而且這也是屬于巧設名目違規列支勞務費。
(一)人員經費支出比例應分類控制。應該將高校按教學型和科研型進行分類,采取不同的人員經費支出控制比例。因為教學型的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其科研創收能力較低,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人員經費占比重自然較大,而且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競爭力,也需高薪引進高端人才,人員經費支出比例更大。而科研型的大學,培養研究型人才,其經費來源渠道很多,支出這個分子就相對較小了,自然不會超50%的比例,甚至更小。所以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問題,制定不同的控制政策。另外,建議把高校高薪引進高端人才的費用單獨會計核算,在會計科目設置上,可在經濟分類科目上增設“高端人才”子目,具體增設科目為:“工資福利支出—基本工資—高端人才”、“工資福利支出—績效工資—高端人才”、“工資福利支出—津貼補貼—高端人才”、“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在職人員—高端人才”等。這樣有利于從多維角度對人員經費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人員經費會計核算應全部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貸方歸集反映。人員經費的會計核算應參照企業成本會計的做法,先歸集分配,再行發放,分兩步走。所以第一步,先通過借記支出,貸記“應付職工薪酬”;發放時再做借記“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等,貸記“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這樣更便于對人員經費的全面歸集和統計。同時也方便諸如社保、稅務等部門的稽查。
(三)適當引入“從事”的會計核算原則。無論是教育部對高校教學評估的要求,還是按照費用分配“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我們也需要適當引入“從事”的會計核算原則進行費用的歸集。雖然新高校會計制度要求,以人員類別進行支出的分類列支,但對一些與高校高度相關的專項教學、科研活動,還是應該以業務板塊進行歸集支出。例如監考費、教學團隊、教學督導員津貼、公選課酬金、班主任津貼等,與教學專項活動高度相關應該全部列作“教育事業支出”,而不能根據開展這項活動參與的教職工的人員類別進行列支。又如學科團隊、科研工作量、科研獎勵等與科研工作高度相關的業務支出應全部列作“科研事業支出”。另外,由于高校在做年初預算時,已經將這些專項經費下達到教務處、科研處或二級院系控制使用,所以我們做支出時,可以根據經費的審批部門,進行費用列支歸集。
(四)及時上線預算管理系統,打通預算與決算之間障礙。預算與決算脫節,一直以來是高校經費管理的通病,所以迫切需要把本部門預算與決算,本部門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的預算與決算全方位打通,做到數據共享互通。為了規范預算管理,建議各高校上線與會計核算系統同為一家軟件公司開發的預算管理系統,這樣能做到系統間端口無縫對接,人員經費的預算一級項目和子項目都能和會計核算系統數據互訪,有利于對預算執行進度的監控和分析,對項目決算進行績效考核,真正做到對預算的事中和事后監督分析,克服了對人員經費預算、決算數據提取的困難,提高人員經費分析決策的準確度,同時也方便主管部門對人員經費的統計分析和考核。
(五)規范勞務費的列支。新的高校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勞務費只能用于本校以外的人員為本校提供勞務的報酬支出。所以本校教職工所領取的薪酬不應該作為勞務費列支,應作為工資酬金所得列支,一并計算個人所得稅。并且要杜絕勞務費白頭單列支,也就是說不能以自制的勞務費發放表作為支出的原始憑證。為了規范會計核算,勞務費發生時一定要取得稅務正規發票。根據我國當前稅法規定,勞務費在500元以下的,憑個人身份證可到當地稅務服務大廳免稅開具稅務發票;如果超過500元而不超過800元的,則就票面金額征收3%的增值稅,而不用計征勞務稅;如果超過800元,則開始計征勞務稅。所以會計核算均應以稅務機關開具的勞務費發票才能列支勞務費。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人員經費會計核算存在著諸多迫于改進的地方,我們在認真執行新的高校會計制度的同時,也應結合業務實際列支各項費用。不斷加強預算事前精細規劃、事中執行監督、事后考核分析,強化各類支出的合法合規,降低財務風險和稅務風險,全面規范高校人員經費的會計核算。
參考文獻:
[1]曹納.新時期我國高校會計核算存在的不足及策略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9).
[2]姚新文.高校會計核算風險的防范與管控[J].科技資訊,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