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虎
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與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會計理論體系逐步完善,會計核算方法日益豐富,先后經歷了手工會計、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等幾個階段。進入21世紀,隨著西方“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的推陳出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以智能制造技術為引領蓄勢待發,我國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更是明確提出了新一輪的制造業創新發展要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這為我們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會計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機遇。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作為一種能夠替代人工的現代數據處理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54年,美國GE公司首次利用計算機為職員核算薪資,開創了以計算機處理會計信息的新時代,推動了會計信息處理技術的變革。1981年8月,我國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在“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問題討論會”上正式提出“會計電算化”一詞,倡導并推動在會計工作中應用電子計算機,標志“會計電算化”的概念在我國正式引入。1996年,在第二屆全國會計電算化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財務會計軟件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發展的口號,標志著會計核算方式由會計電算化向會計信息化轉變。進入21世紀,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新一輪制造業創新發展,必將推動新一輪會計變革——會計智能化發展。
智能制造的定義在國際上尚未進行明確,不過我國工信部2015年印發的《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明確了智能制造的含義: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企業全價值鏈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包含“過程、系統、模式”三個層次,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特征,智能制造系統將在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方面大大發揮作用,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目標。通過人工智能化和智能化機器的相互協作,智能制造系統把制造自動化擴展到智能化、高度集成化和柔性化,同時,取代部分在制造過程中具有重復性、可定義、可模擬的腦力勞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信息流通過網絡互聯技術實現端到端,使工廠和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指出,智能制造需要以智能工廠作為載體,因此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任務是構建一個具備智能生產手段和信息智能集成的智能工廠。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幾方面:
1.設備互聯
智能制造核心是實現人工智能化和智能化機器的相互協作,通過構建信息物理系統(CPS)將人、資源、信息和物體緊密聯系,創造物聯網及相關服務,將傳統生產工廠轉變為一個智能化生產環境,庫房管理系統、現場生產執行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之間不再孤立,而是相輔相成,實現設備互聯。
2.智能集成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在智能工廠建設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推進生產經營信息采集、集成工作,通過嵌入各類信息收集傳感器、通信設施和信息化設備,并將信息物理系統(CPS)作為載體,形成一個智能化集成的網絡系統,在這個智能平臺內,涉及人、機器、服務等企業各類資源之間能夠互聯互通,從而實現企業管理所需信息資源收集、處理的高度集成。
3.數據互通
伴隨智能工廠構建信息物理系統(CPS)的過程,各式各樣的傳感器、智能裝備和信息終端得以普及和使用,采購、生產、營銷等企業每一項生產經驗活動都會通過無所不在的感知信息系統產生、記錄經營數據,這些數據再通過企業“云”平臺進行共享,按照企業管理需求和規則進行自加工、整理,然后傳遞到企業運營、價值鏈乃至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互通。
2016年,谷歌AlphaGo與韓國圍棋棋手李世石開世紀之戰,AlphaGo最終以4:1大比分戰勝李世石,之后又相繼擊敗古力九段和柯潔,代表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先進水平。2017年5月,一款叫做“德勤財務機器人”的H5動畫開始刷屏朋友圈,美國的布洛克稅務公司也對外宣布與IBM“沃森(Watson)”建立伙伴關系以重塑稅務籌劃,因此作為一名財務工作人員,不要輕視更不能抵制會計智能化,會計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
同時,由于智能工廠設備互聯、智能集成、數據互通的顯著特征,智能工廠信息的收集、分析與加工計算、存儲、傳播能力激劇增強且成本大幅下降,會計工作方式將產生質的變化,實現會計信息化向會計智能化轉變:
與會計電算化不同,會計核算智能化更加強調業務信息向財務信息轉化的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化,在會計信息系統中進行會計信息錄入的過程中首先應自動對憑證用戶的業務信息進行識別和比對,自動生成相應的會計憑證,比如用戶選擇輸入“出差”字段,信息系統自動進行識別和判斷,借方科目出現“管理費用-差旅費”,貸方科目則對應出現“銀行存款”或“現金”等科目,同時對于信息系統自動識別錯誤的信息,在會計人員進行更正后,信息系統應具備記憶功能,通過記憶學習不斷提升會計核算準確性。會計核算過程智能化將大大降低業務人員對于會計知識的掌握,可以輕松地將業務語言轉化成會計語言,提升會計核算工作效率。目前,核算過程智能化(網報系統)在當下會計軟件的應用中根據用戶需求,可以定制開發,并已基本實現,尚屬于會計智能化初級階段。
對業務進行分門別類是業務分析的前提,只有基于業務分析的統籌規劃,才能更有效地服務于業務分析智能化。會計業務中,除標準的會計科目體系外,企業還會根據管理需求設置更精細的會計明細科目,并輔助會計科目進行核算,增設了“項目號”、“預算號”、“合同號”等輔組分類,就是為了滿足輔助核算、管理以及業務分析的需要。在設備互聯、智能集成、數據互通的智能工廠,這些財務數據能夠為管理和經營人員提供管理數據支撐。企業管理者根據管理需要授權給使用者業務重組的權限,通過對生產經營基礎數據分類排列組合,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調整業務流程,將各類經營數據顯性化。
對于智能工廠,會計業務分析智能化還重點體現在產品成本分析、管控智能化。基于智能工廠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智能裝備和終端的普及和使用,成本動因作為連接作業和產品的紐帶,能夠更加準確地歸集產品成本。成本動因分析就是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系,根據不同數據的屬性,將數量動因進行重新分類,對相應的非數量動因重新規劃,從而對不同的產品成本運用不同的成本動因分析,并尋找降低成本的機會,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谷歌AlphaGo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學習”,用到了很多新技術,比如神經網絡、深度學習、蒙特卡洛樹搜索法等,同時以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經濟數學方法和信息技術等技術為支撐。應該說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會計智能化的高階發展提供了技術可能,也就是說伴隨智能工廠的建設,會計智能化不僅停留在通過信息化手段替代簡單、重復性手工勞動,而且要打破會計信息孤島,將會計信息系統與綜合辦公系統、現場執行系統等信息系統綜合集成作為一項龐大系統工程謀篇布局、統籌策劃,并以現代管理學、信息技術學、人類行為學等學科作為理論基礎,通過管理理論、業務數據及決策模型,以人機交互的模式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支持。智能工廠通過傳感器、通信設施和信息化設備的使用,人機物料法環等企業各類資源之間能夠互聯互通,所有這些互聯互通產生的經營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化,即將人類的知識經驗、學習思維能力、決策邏輯、直覺判斷等能力轉化成計算機語言,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進行模擬決策,最終為生產經營服務。
目前,我國的會計軟件智能化研究和實踐工作因理念的落后和技術的不成熟導致會計智能化工作停留在核算智能化和業務分析智能化,在決策支持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和應用還很少,需要具有會計、信息技術、生產管理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研究和推廣。總體來說,在《中國制造2025》環境下,結合智能工廠建設的推進,人工智能化在會計領域方面的應用還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還需要廣大從業人員解放思想、創新思路進行不斷開拓。
參考文獻:
[1]張華,張巧良,馬建威.新形勢下會計改革與創新[J].會計研究,2017(2):93-95.
[2]郭朝先,王宏霞.中國制造業發展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J].經濟研究參考,2015(31).
[3]程平,張盧.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生產制造企業成本控制[J].會計之友,2015(16):133-136.
[4]王文蓮,滕立國.基于會計信息需求演化下會計職能的延伸[J].財經界,2009(3):50-51.
[5]王江濤.ERP系統中智能會計憑證生成方案實證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 年(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