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國有企業不斷的改革發展。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中,屬于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式,它關系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國有經濟的發展命脈。在幾十年的改革發展進程中,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探索期 (1978—1992)、突破期 (1992-2002)、完善期(2002-2011)、深化期(2012-至今)四個階段,改革成績斐然,經濟建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然而在經濟建設中,如何能夠趕超西方國家發展力度,快速提高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為中國夢這一偉大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依然成為我國政府、經濟學界和各族人民共同探討和關注的重要問題。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產能過剩、供需結構失衡、技術創新不足等困局,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失調。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今后一個時期內國家經濟工作的主線。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步的骨干和基石。做強做大做優國有企業,是國企改革的核心目標和根本著力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性和主力軍作用。可以說,國企改革事關中國經濟的未來。因此,國家層面上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少不了國有企業的參與,特別是離不開央企和地方重要省屬企業的表率作用。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是一個政企不斷分離的過程,是企業法律人格不斷健全獨立的過程,是一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斷提高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舉措不少,進展很大。但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國有企業作為我國舉足輕重的經濟形態,雖然有著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之分,都面臨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考題。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國民經濟“生產車間”的國有企業,成為了絕對數量最多、也較為活躍的市場主體,在國家經濟變革和經濟建設中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國企改革的方向究竟應在哪里呢?本人認為,古往今來,領導體制是人類社會事關率領和引導的組織制度,是掌控全局、把握方向、決定走向的核心架構。社會要高速發展,要求企業必須高效運轉,因此,對于任何一家國有企業而言,首要一條是要做到領導體制結構內部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相互制衡,構建起一套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符合人民執政要求的企業領導治理機制。
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始終圍繞著政府、企業、市場之間關系而進行。企業與政府的關系集中于政企是否分開,政資如何分離,這是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亟需正確處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在轉向市場體制過程中,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發生著耐人尋味的變化,但國有企業整體運行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僅是企業管控問題,更重要的是存在體制機制弊端。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的趨利性、多元化、競爭性日益顯露。在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中,領導體制概念模糊,黨的領導變得可有可無,黨的組織變得無足輕重,履行職權的職責邊界不清,黨的主張很難落實在企業業務發展中,有些人就認為經營目標是“硬任務”,黨建工作是“軟指標”。因企業黨建工作無法以物質形式衡量、鑒定的特點,一些領導干部忽視或輕視黨建工作,黨建工作游離于經營業務之外,黨建工作的政治引領性效果不佳,黨建工作邊緣化現象普遍,制約了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始終處于畸形狀態。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底,我國重點監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有3117家,其中混合所有制企業1273家,比重為40.8%,國有絕對控股的就占2696家,占86.5%,其他都是國家單一投資主體。由此可見,即使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公司制企業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也非常突出,股權過度集中,大股東擁有對企業的絕對控制權,導致中小股東話語權喪失,出現了內部人控制現象,企業無法擺脫行政干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場競爭力較低。同時,目前國有產權交易的主體和客體發展不成熟,既缺交易雙方,又缺“賣源”,產權交易市場發展不足。
我國自1993年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來,大批國有企業通過公司制改革建立了比較規范的法人治理機構,也相應地建立了董事會、經營層、監事會,但在程度上卻不十分“懂事”、“積極”、“作為”。首先,董事會成員的專業要求不高。據統計,在我國董事會成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較高,但高學歷者并不多,存在著出資人和知識人兩個循壞怪圈。其次,經理層的執行效果與風險承擔不對稱,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經理層基本上都是國家直接任免,使得他們更多注重自己的政治角色,無從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經理層中普遍存在著短視行為。最后,監事會缺乏監督活力。盡管《公司法》規定了監事會的監督權和糾錯權,但實際運行中,由于監事會成員基本都是行政任命產生,缺乏必要的行政追責機制,不出現嚴重后果,很少追究其責任,引起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日常監督和檢查力度不足。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在土地、原材料、資金、一般勞動力等基礎性生產要素配置中,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然而,對于職業經理人的配置,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國有企業經理人,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人員配置上,由各級國資監管部門選拔、任用;日常管理上,按照“黨管干部”的原則納入統一干部管理體系;薪酬體系上,采用企業自己制定的內部層級薪酬體系;人員流動上,更多的是“組織安排”、“工作需要”。職業經理人個人意愿和選擇深度受限,契約精神受到擠壓。對于企業其他員工的配置,也很少遵循市場化選聘原則,“走后門”、“拼關系”的進入機制很普遍。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發展及其領導體制問題,是世界性的課題,也是世界性的難題。當代中國,這一問題同樣存在。基于對國有企業現行領導體制存在問題的分析與判斷,優化國有企業領導體制的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淡化黨的領導,屬于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某種程度將大大弱化國有企業的公用性、社會責任性,促使企業發展偏離國家指導方向,削弱國有企業存在的經濟根基。當代中國,加強黨對國企的領導、鞏固執政地位,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黨建工作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需要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需要不斷提升政治思想優勢,適應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為此,國企領導人員頂層設計時,應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我黨的工作重點,找準科學、有效的工作模式。
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歷程,產權制度的變革始終難以逾越。產權的界定、轉讓、結構的差異,往往影響到國有企業的組織架構、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要按照國家對國有經濟的戰略部署,有方向、有計劃、有步驟的調整國有企業國有股比例,逐步實現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有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大對大股東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要按照國有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大力發展國有產權交易市場,促進產權交易市場化配置,有效發揮產權交易市場的獨特流轉和資本優勢。
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重要的組織架構。“新三會”與“舊三會”的交叉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組織體系中一部分。新的歷史條件下,更應立足國情,除舊布新,批判繼承,富有創新,按照集體領導、權利制衡的原則,建立完善的黨組織、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群團組織“五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明確各自職責權限,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建立健全授權決策、績效評估、獎懲等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形成權責對等、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機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優化資源配置,依法規范經營管理,真正從計劃走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隨著國企承受的經營壓力加大,對職業經理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國當前的職業經理人還是一支從舊體制走出來的隊伍,面對時代挑戰和社會責任,只有大幅提高整體能力才能勝任。人員選擇上,加快培育規范的職業經理人市場,著力挑選知識背景寬闊、閱歷豐富、品質堅韌的優秀經理人;人才培養上,鑄造職業經理人成長新的文化環境,打破封建思想和計劃體制的沉重藩籬,充分發揮職業經理人的職業亮點。同時,根據國企不同特點,分行業、分產業、分企業發展階段進行研究,制定符合特色的人才需求計劃,分階段、分層次的構筑人才隊伍梯隊。
參考文獻:
[1]錢衛清.《國有企業改革法律報告》第2卷[M].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78頁-18頁.
[2]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6頁.
[3]何維達.《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理論與案例》[M].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9—89頁.
[4]楊智霞.論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中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5]楊西春.試論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第14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