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香
摘要:農村學校信息閉塞,客觀上影響了對新聞時事的了解,加上家長、學生不重視,自然就影響了學習效果。筆者認為在時事教育學習過程中,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了解途徑和更好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時事學習效率和政治敏感性。
關鍵詞:農村初中;時事;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16
時事教育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進行時事教育,使他們了解國內外形勢,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對學生具有多重意義,如逐漸學會分析當前國內外的重大政治、經濟等現象;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世界的目光;提高他們的政治敏感度;有利于學生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明確逐漸的社會責任。作為農村基礎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時政教育重要性,不斷探索時政教育有效途徑,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實際,將最新的時政引入課堂教學,做到學以致用,讓時事更能走進學生的心靈。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將時事滲透到教學中,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時事教育教師應注意的內容
在時事教育中,學生是主體,但由于中學生往往受到年齡、知識、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加之農村中學來自地域、家庭條件、學校設施等諸多方面的條件限制,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大事、社會新聞,在時政演講的選題、評論、分析中難免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 時事材料的選取
時事教學首要的就是要拓寬信息渠道。一方面,教師要經常看電視、讀報紙、上網,通過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等途徑,獲取和積累大量的時事素材,關注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并通過思考、分析、綜合,得到正確的認識,做到在教學時心中有數。
2. 時事熱詞的解讀
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時事時遇到一些新鮮詞時產生疑惑,如“量子通訊”“人工智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新鮮熱詞問題時,對于“量子通訊”“人工智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的是什么,可能由于地域、認知水平、生活水平、思想觀念或是學校的教學設施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等關系,就會感到不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解釋和正確引導。
3. 時事活動方式的說明
農村中學的學生由于受條件限制,最常見到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是教授法,對于一些比較活躍式的方式,如討論、表演、辯論等方式就很少接觸。如教師想通過辯論賽的形式滲透時事,首先就必須要對辯論賽的賽制進行預先說明,或者可以讓學生觀看辯論賽的視頻,既能讓學生了解新的方式,如何參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時事的積極性,又能保證時事教學能順利進行,發揮教學的最大的效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時事教學的策略
“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加強初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要求我們要從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入手,引導學生人人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活動中,享受快樂,感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筆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課前時事政治演講
組織學生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時政要聞發布。這需要在課前幫助學生收集、整理好時政資料,再走上講臺發布。農村教師常采用“教師講、學生記”的方式進行教學。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的想法得不到重視和表達,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形成了“不會說”“不敢說”的習慣。因此,開展這項活動也遇到不少問題,學生因不自信聲音很小,或言不達意,或發言不長。為了緩解不自信、怕說的緊張心理,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收集、整理、發布時政要聞,全班學生再進行交流與評價,逐步調動學習思想品德、關注時政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路,鍛煉了動手(搜集、整理材料)、動口(口頭表達)、動腦(觀察問題)的能力。
2. 利用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時事教育滲透
時政資料是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述方式為一體的資料,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后,運用多媒體將其融入課堂中講解知識要點,能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比如在講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獨立自主、和平共處》課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時事熱點來講解。我們可以以美韓之間部署“薩德”系統為例,播放相關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韓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悍然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侵犯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激起全體中華兒女的極大義憤。
3. 學生找一個熱點,圍繞時事熱點,提出問題,師生互動完成時事滲透
分析時政資料,激發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社會責任心。例如:在講《重建我們的家園》這一內容時,筆者引用黃河沿岸的污染圖片及事件,分析污染原因以及各方面的應對措施,展現我國在經濟發展與環保方面存在的矛盾,得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結合農村地區臟、亂、差的環境,既對學生進行如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理論教育,又開展憂患意識教育,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能為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增強學生責任感和危機感,樹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和是非道德觀念。
總之,農村中學以多種形式開展時事教育,一定程度上為乏味、無趣的思想品德課注入了新的血脈,帶給學生新鮮的氣息,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促使其學習興趣大增,逐漸改變思想品德課“無聊”“說教”的現狀。學生逐漸關注時政,經常與筆者討論,這無疑有利于拓寬視野,促使其學會思考問題。開展時事教育,實現了學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轉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塑造了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了崇高的思想,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泰順縣第七中學 325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