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思琪+曹克亮
摘 要:在文化大交融的今天,餐桌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環節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分析中西方在食物選擇、餐具選擇、就餐形式以及座位排序的差異原因,進而了解其在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對促進經濟全球化,中西方文化共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餐桌文化;差異;全球化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
一、對食物選擇的差異
西餐的進食順序一般為開胃菜(又稱頭盤),湯,副菜,主菜,沙拉,甜品,咖啡或茶。不同的是,在中國,中國人一般先上冷菜、飲料或酒,接著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點和水果。盡管到了近現代化中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飛速發展,中國的餐桌上植物類依舊是主食。大米和面食為主,蔬菜和少量的肉類為輔。反觀西方他們的飲食上,是以肉類、乳制品為主,植物為輔。在對食物的關注上,中西方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糧食可謂百姓的“命根子”。近現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對食物的要求也隨之越高,大體分為色、香、味、形、意來評判食物。西方相對來說對于食物并沒有這么高的要求,追求科學和營養。
二、餐具選擇的差異
談到餐具,中國人典型的使用便是筷子,其他有勺子、碗、盤等。西方慣用的有刀、叉、匙、盤、杯等。雖是小小的餐具,卻大大反應了中西方不同的飲食習慣。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早在3000多年前紂王統治的商朝時期筷子便已經出現。此外,在《史記·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說山訓》、《論衡龍虛篇》、《新書連語》等文獻中均有“紂王象著”的說法。筷子材質也不斷的在豐富,例如竹木質、金屬質、骨角質、玉石質等等。西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現代社會西方使用刀叉的基本過程仍反映著原始使用樣貌:用刀進行切,再用叉將食物叉住送入口中。
三、就餐形式的差異
中國人的宴席以及家庭使用的偏好圓桌,寓意團團圓圓。形式上也頗為講究,一家人及賓客全部入座完畢方可開席。飯桌上營造禮貌、團結、歡樂的氛圍。不同于中國人的就餐形式,西方人通常實行分餐制,每個人食用自己餐具里的食物,很少出現把自己的食物給別人(家人)的情況。就餐時也不必須全員到場開食,基本入座便能自己開始食用,較為自由。他們在餐桌上也較少交流,沒有營造和氣的氛圍這一說法。
四、座位排序的差異
在中餐宴請時, 大多采用圓形桌。座位排序其中包含著許多規矩,不僅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區別, 而且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秩序之分。小型宴請通常是由兩桌組成兩桌橫排或兩桌豎排的形式。當兩桌橫排時, 面對正門右邊的桌子是主桌; 當兩桌豎排時, 離正門最遠的那張桌子是主桌。西餐中, 通常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尊卑次序由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在同一桌上, 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在正式宴會上,如果客人中沒有主賓,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齡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邊。在非正式宴會上, 則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距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
中國自古沿有濃厚的農耕文化,擁有廣闊的大陸,土壤肥沃,得天獨厚的氣候,種植業繁榮。盡管到了近現代化中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飛速發展,中國的餐桌上植物類依舊是主食。相反的,大部分西方國家緯度較高,平原面積狹小不宜發展種植業,多高山冰川覆蓋,海岸線破碎的地理環境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盛產肉類、乳制品。
二、歷史文明的差異
東西方筷子與刀叉餐具的這種差異與中西方的發展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而中國長期以來穩定農業耕作不僅沒有替換掉筷子這一餐具反而進一步發展、鞏固筷子的使用地位。盡管西方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近現代刀叉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較大程度上脫離自然,采用金屬工業化制作。筷子出現和使用是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文明的結果而刀叉的使用則是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文明和近現代工業文明的結果。
三、思想觀念的差異
中國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深入人心,歷史中儒學的獨尊地位盡管被受到過沖擊,但核心觀點一直沿用至今和先秦宗法制施用的數千年歷史,形成了中國人重血親,崇尚“以和為貴”,家庭團結和諧。這種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餐桌文化。就餐前中國人習慣與賓客們拉拉家常聊聊天,營造一種輕松喜悅的氛圍。這種習慣受古代部落文化的影響,部落看重團結,把同一部落的人擰成一股繩,是一種集體主義的表現。不同于中國人重視集體的觀念,工業革命及理性主義的個人主義發展,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展現個人力量。這種觀念體現在餐桌文化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西方人的分餐制,他們自己食用自己的食物,基本不會出現主人給賓客分食的情況。另一方面,從座位排序的不同也能說明這點。中國人在宴請時常用八仙桌、圓桌,遵循長幼有序原則,長者做主要位置,其他賓客按輩分大小依次入座,寓意團圓合滿。西方人則偏好用長桌,主人坐頭尾,賓客坐兩側,距離較遠。
面對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
以上可見中西方存在著較大的餐桌文化差異,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差異,中國人多年來秉承著“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在對外文化上以包容的姿態吸收借鑒,“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西方各國近年也為各國文化的豐富發展與中方進行著密切交流。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同時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作用越來越突出。餐桌文化僅僅是文化的一小環節,我們尊重差異,了解原因,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增強文化軟實力,利于我國在經濟文化大發展中占據有利位置。同時對中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上有著更深入的理解,能夠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保軍. 中外禮儀大全[M]. 民族出版社, 2005.
[2]杜莉, 孫俊秀. 西方飲食文化[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
[3]紀曉峰. 淺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農業與技術, 2011, 31(1):127-129.
[4]李建鵬.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青春歲月, 2011(18):27-27.
[5]零月瑩. 淺談筷子文化[J]. 科教導刊, 2012(32):243-244.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