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增
摘 要:中華經典詩、詞、美文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傳承下來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代圣賢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是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培養民族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小學;誦讀;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38
誦讀中華經典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啟迪人生;誦讀它,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可以讓人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意義
由于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年齡小,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教師都肩負著教師、保姆、父母、管理者的多重身份,工作繁忙,很難兼顧到對學生各方面的教育。所以,農村寄宿制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可以彌補學生在道德品性、人生氣質、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
當然,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道德品性、人生氣質等諸多的重要素養,靠的是文化熏陶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中華經典的誦讀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修養,比單純的教師苦口婆心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農村寄宿制小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策略
(一)選擇適合的誦讀活動內容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識記的黃金時期,抓住這一關鍵期讓他們多積累一些經典詩、詞、美文,為他們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已經逐漸成為教師們的共識。雖然小學教材中都有一些小學生閱讀的中華經典作品內容,但是大多數都比較難懂、乏味、單一,讓學生難以開展有趣的經典誦讀活動。于是,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學生的年齡、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級特點,創新選擇了一些適合我校實際的中華經典誦讀內容。例如:在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方面時可以引導學生誦讀一些描寫童真童趣的古詩,如《池上》《詠鵝》《小兒垂釣》《所見》等;在培養學生道德品性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圣人訓》等內容;在不同的季節里可以引導學生誦讀描寫不同季節的詩、詞、美文,春季誦讀描寫春天詩,如《大林寺桃花》等;夏季誦讀描寫夏天詩,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秋季誦讀描寫秋天詩,如《山行》等;冬季誦讀描寫冬天的詩,如《江雪》等。不同的節日引導誦讀反映不同內容的詩,如“三八婦女節”或“母親節”引導學生誦讀一些感恩的詩,如《游子吟》等;“中秋節”和“重陽節”引導學生誦讀描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這樣的誦讀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都是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創新方式。
(二)制訂合適的誦讀活動計劃
中華經典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生生不息傳播的瑰寶。通過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質,讓他們從小就開始廣讀博覽,日積月累地增長語言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形成優良的道德思想,完善自己的人格,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但是,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們周密計劃,循序推進。我認為要根據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的特點制訂合適的誦讀計劃。例如: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缺乏愛心、孝心、責任心的特點,依次安排學生誦讀《三字歌》《弟子規》《圣人訓》《二十四孝》等;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依次安排學生誦讀一些寫景、敘事的唐詩、宋詞、美文等;針對不同的節日安排學生誦讀描寫與節日相關的詩詞,如“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國慶節”誦讀毛澤東的《長征》《沁園春·雪》等紅詩。
(三)安排恰當的誦讀活動時間
計劃需要時間來保證,只有安排合適的時間才能使誦讀計劃得以實現。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課余時間多,是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的好平臺。首先,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利用早上課前時間在教師引領下進行集體晨誦15分鐘叫做“領誦”。其次,學校可以安排學生利用下午課前時間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集體誦讀15分鐘叫做 “仿誦”。再次,學校也可以安排學生利用晚飯后自由活動時間進行自主讀誦30分鐘叫做“獨誦”。最后,學校還可以每周安排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班級或全校的誦讀活動,做到教師全程參與,學生全員參與。教師應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尋找機會讓學生多誦多背。這樣的時間安排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誦讀的質量,使得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就成為學生課外生活的一件趣事。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
經過開展了幾年的中華經典誦讀實踐活動之后,我認為以前單一乏味的朗讀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學生的需求。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豐富多樣的誦讀活動形式不斷涌現。按照參與的人員和表現形式與性質可以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按參與人員的不同而進行的個人誦讀、小組誦讀、師生誦讀、班級誦讀、引領誦讀。例如:個人誦讀《詠柳》等;小組誦讀《長城贊》等;師生誦讀《滿江紅》等;班級誦讀《弟子規》等;引領誦讀《少年中國說》等。
第二種是按借助多媒體而進行的配樂誦讀、舞蹈誦讀、表演誦讀、游戲誦讀、小品誦讀等。例如: 配樂誦讀《長征》《沁園春·雪》;表演誦讀《游子吟》《唐詩吟唱》;游戲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小品誦讀《弟子規》等。
第三種是按誦讀性質要求而進行的每周一國旗下進行的中華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和每月一次的“誦讀千古美文,弘揚中華美德”的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活動等。
總之,每一種形式的活動都能精彩演繹出中華經典詩、詞、美文中蘊含的獨特魅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的感情,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抱負,不怕艱苦、努力奮斗的精神,是創建文明校園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王素娟.經典誦讀:培育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J].語文建設, 2015(11z).
[2] 楊柳青.經典誦讀進校園 潛移默化潤心田[J].中國農村教育, 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