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鋒+郝慶華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活動教學是實現新教材主題目標的有效途徑,它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感悟,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需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活動教學的運用以及其效果進行總結和思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39
部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推行唱響時代主旋律,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需要采用活動教學方法。以下是本人開展活動教學的一些體驗和感悟。
一、活動教學的實踐運用
(一)開展經典朗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教材一大主題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一主題有利于引導學生感受自身成長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從小植入中華文化的獨特基因,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熱愛之情,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正確價值取向。例如在學習“家的意味”這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搜集與“家”有關的詩詞、故事,還有廣為流傳的“家規”“家訓”等內容。其中詩詞有《游子吟》《回鄉偶書》等;故事有“臥冰求鯉”“百里負米”等;家訓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生都積極將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展示并說明自己對所朗讀內容的理解。這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在中華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豐富內涵,增強學生對家的親切感和歸屬感,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其他同學也了解和分享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深化了教學主題,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重視生成資源,因勢利導增強課堂實效性
道德與法治課課程資源很豐富,包括視頻、圖片、漫畫、閱讀資料等。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有目的地選取。但是,課堂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課堂上經常會有一些生成性資源,對此我們也不能忽視,利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愛在親人間”這一課時,本來教師設計的情境是“幫小強正確處理這件事,尋求解決沖突的方法”。教師準備讓學生討論,尋求解決辦法時,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出了另外的問題:“我希望叫同學在我家寫作業,我媽不愿意怎么辦?”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幫助同學解決遇到的煩惱。由于是同班同學遭遇的困擾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獻計獻策。問題解決了,這個學生顯得很開心。其他學生也都學到了一些與父母溝通的有效方法,體現了教學的人文關懷,滿足了青春期學生成長的需求。
(三)引入新聞事例,關注社會增強使命感
新教材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情境設計中應運用好新聞事例,讓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形勢,了解我們國家各方面發展成就,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明確自己的責任擔當。如在學習“科教興國”戰略內容時,在課堂播放《輝煌中國》第二集《創新活力》,片中列舉了中國在多個領域的科技成就: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金額超過208萬億元人民幣,世界第一;中國超級計算機已經站上技術制高點,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完全使用國產芯片……視頻播放動感十足,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也給學生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這時,教師可及時進行引導啟發:國家發展靠科技創新,我們希望加入哪一個領域,施展我們的才華呢? 學生就此話題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中受到激勵和感染,增強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感、責任感。
二、活動教學中的思考
(一)新教材給教師提出新要求
新教材帶給我們廣大教師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意味著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課程新理念的形勢,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自身素養,才能真正與新教材合拍。因此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勤于讀書,勤于積累,勤于思考,勤于實踐,自覺提高自身學科專業素養,不斷汲取新思想、新理論,豐富其他學科知識、社會知識、人文知識,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效益,開辟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片新天地,更好地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立德樹人的目標。
(二)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新教材注重學生體驗與分享,參與和感悟,要落實這一理念,開展活動教學是必需的教學途徑,但是,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轉變,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最終都要靠師生互動與交往來達到教育目的。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或是課下對學生過于嚴厲,或者經常板著面孔,都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課堂氣氛壓抑,不敢主動參與活動了。因此要使活動教學開展得好,師生之間一定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才會使學生感到放松,更容易積極主動參與活動教學,打開思維的閘門,真實地投入學習討論之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三)活動教學具有很強的開放性
我們不能只拘泥于課堂,還可以延伸到校內活動,甚至是校外活動。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從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在實際參與體驗一個個實例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實現道德素養的自我提升和發展。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開展活動教學,關注學生的體驗和需要,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一改傳統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厭惡而轉化為期待,從而提高教學效益。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探索,豐富活動類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艷.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以《道德與法治》為例[J]. 才智, 2017(21).
[2] 劉萬新.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活動設計新探[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