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要】跨文化交際活動是雙向的行為,既包括吸納外來文化,也要對外傳播本土文化。然而,目前的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中西方文化輸入失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不足的現象。本文從分析其原因入手,進而從課程標準、教師素質和教材編寫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對策,希望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整體培養。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 中國文化 英語表達力
一、引言
新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定為英語教學目標之一,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知道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行為,它意味著吸納外來文化,同時也傳播著本土文化,兩者不可或缺。但是在筆者看來,目前的中學英語的文化教學中存在著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的中西文化輸入失衡現象,對中國文化及其表達方式的傳授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在英語教學中既要給學生提供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機會,還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兩者應是相輔相成,不可厚此薄彼。
二、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不足的成因
1.新課標對于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過于寬泛:文化意識雖然已經列入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中,但是不論在2001年《標準》還是在2011年《標準》的附錄中都沒有“文化項目表”。課程標準“是確定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其中的附表是教學和測試的依據。沒有文化項目表就意味著文化教學缺少比較權威的依據,教師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結果無形中使文化教學處于一種放任的狀態”。這就容易造成在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只重視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習策略等目標的達成,而忽視文化意識目標,一些相關的活動也是流于形式,甚至在中高考的指揮棒下,被許多教師放棄,這會對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培養產生決定性影響。
2.英語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的欠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引領者的作用,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英語語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培養。然而,很多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不高,導致在課堂上語法講解多,實際交際活動少,在授課過程中無法融入和滲透中國文化以幫助學生提高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力。
3.介紹中國文化為特色的英語素材匱乏: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主要知識來源是英語教材,目前我國主流的各級英語教材都是以西方文化為主的材料,處處滲透著英美文化氣息,中國文化分量明顯不足,導致課堂上母語文化的輸入不夠,課外又很難尋見適合學生閱讀的有關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讀物,這都阻礙了學生鍛煉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建議
1.完善英語課程標準:新課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因素,但是由于不夠具體,可能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整體培養。所以英語課程標準應該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其內容應該包括跨文化交際活動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制定文化項目表,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師依據這個大綱進行課程設置和選擇教學素材等,使得英語文化教學形成完善的體系,走向規范化和系統化。
2.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師要扮演好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引領者的角色,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社會語言學家Byram(1997)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要素的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知識、意識和行為三個層面構成。首先,教師要對我們的語言和文化有很深刻的掌握、理解和認同感。才會積極主動地在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本民族文化英語表達力。其次,英語教師要具備母語文化素養,應該進行自覺、持續、廣泛而又深入的閱讀來實現。通過閱讀,夯實自身的漢語言基本功,并且從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以及電影戲劇等方面充實自身的人文知識。另外,除了教師自覺提高自身的母語文化素養以外,學校和相關部門也應該提供有關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活動和培訓機會并將文化素養作為考查英語教師業務水平與能力的內容之一,使得教師具備用英語向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素質。
四、結束語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我們的英語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專業英語人才,更要培養出具有英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如果不重視對本國文化的介紹和教授,不去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顯然是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中西方文化輸入的平衡,關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培養,這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王俊.中小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