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愛耘
摘 要:家園共育就是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對幼兒的教育過程。家園共育已經被幼兒園納入常規教育的體系,成了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要幫助家長轉變觀念,重視幼兒素質培養,并直接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與孩子共同分享成果,使家園共育效果達到最好。
關鍵詞:幼兒園;家園共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94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這就要求幼兒園為了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充分利用家長這一重要的資源,群策群力,積極主動地和家長攜起手來,為孩子的教育共創佳績。
一、幫助家長轉變觀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如今大部分家長還持有“知識是第一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在評價孩子方面也是看孩子的智力如何、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忽視了對孩子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向家長宣傳新的教育理念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一些新觀念,“把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放在比知識目標更重要的位置”“在幼兒園孩子學多少東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情緒、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孩子的能力,為孩子終身奠定基礎”。
二、讓家長直接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貝,孩子的點滴進步直接牽動著每一個家長的神經,他們都非常渴望幼兒園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更希望能了解一些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育兒的方法,還想知道孩子在園的各種表現,所以,幼兒園就組織各種讓家長參與的活動,例如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全程參與孩子的一日活動:說兒歌、手指游戲、音樂游戲、戶外活動、區角活動等,讓家長零距離地體驗幼兒園的教育場景,親眼看到教師的付出和孩子的進步。還可以利用每天接送孩子的時間讓家長直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慢慢地,家長看得多了,也了解得多了,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不少育兒的方式和方法,自然而然也就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來了。
記得2017年10月21日那個風和日麗早晨,對于我們芽芽三班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激動而興奮的日子,因為我們將舉行新學期第一個家長開放日活動,對于剛入園兩個月的孩子來說,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活動,也同時包含著家長們熱切的期望與等待,當我們的通知傳達給家長時,他們都表現出了特別興奮和贊許的眼神。活動當天,芽芽班所有的家長們都早早來到幼兒園等待活動的開始,隨著音樂《我上幼兒園》活動拉開了帷幕,首先教師用《小花貓找朋友》這個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在游戲和快樂中輕松地學會了怎么“擦鼻涕”,并在生活經驗中知道了垃圾要送回垃圾桶的良好生活衛生習慣。接下來的活動教師以猜謎語的形式讓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通過一輪一輪的穿鞋、爬行、洗手、擦手比賽,不僅讓孩子們的小肌肉、大肌肉得到了鍛煉,而且也看得出教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是按照《3-6歲兒童教育指南》指引的方向在進行一日活動。家長們看著自己的孩子才剛剛上幼兒園兩個月的時間,就有如此好的表現,個個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在活動中也有個別年齡偏小的孩子,膽子很小,還不敢面對這么多人參加游戲,教師就及時地給予了鼓勵,讓他們能勇敢地把游戲進行下去。
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個頭不算大,年齡也很小,平時都很少聽見他和教師說話。在此次游戲中,他是在教師鼓勵下一邊哭著一邊爬完了整個游戲,看得出,孩子的媽媽特別感動,覺得孩子進步了,長大了,同時教師也感受到,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最后一個環節,在一首《媽媽我要親親你》的歌聲中,體會親子之間那份濃濃的、暖暖的親子情,活動頓時達到了高潮,家長們抱著孩子說悄悄話,親吻著彼此的臉,此情此景無不讓人感動得流淚。
三、要讓家長主動參與孩子的活動,分享孩子的成果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讓家長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光不是幼兒教師的職責,還有家長自己的責任,所以,必須要讓家長親自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了解孩子在園的各種表現,了解教師是如何組織活動的,從而理解和支持教師的工作。
例如,春天讓家長親子參與孩子的春游活動,在游玩中有心的家長一邊觀察自己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一邊無形中和其他孩子進行了各方面的對比,很客觀地發現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在哪里,也知道了自己的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加強。又如,在野外就餐環節中,當家長們把各種形形色色、豐富多樣的餐點擺在一起進行集體自助就餐時,孩子們的表現也是形形色色。那些在家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就很自信地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很自如地開始了自主野餐,根本不用家長的照顧,一圈下來把自己喂得飽飽的,就和同伴們一起去玩耍了。有一部分孩子看著琳瑯滿目的食品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求助于家長,讓家長一口一口地喂著吃,到最后還和家長慪氣,認為自己沒有吃到好吃的東西,孩子自己不但沒有盡興,還影響著家長的心情。這就是家長把什么都包辦代替了的教育模式教育出來的孩子。通過家長參與孩子的活動,他們就會客觀地看到自己孩子身上出現的教育誤區,更會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會把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進行反思,才會達到家園共育的效果。秋天,讓家長再次跟隨孩子去秋游,在金色的田野里,和孩子們一起在飛舞的秋葉中嬉戲,在柔柔的秋風中追逐,再順手撿起一片片落葉,在教師準備好的白紙上擺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拼圖,當家長看到教師如此有心地組織活動,也會毫不猶豫地配合教師,用最漂亮的樹葉和孩子們一起完成作業。雖然每個家庭的成果不同,但是,在孩子的眼里,所有的作品都是一個童話。在活動中,家長還看到了教師的了不起,既能帶好全班的孩子,還能很用心地為每一個孩子在辛勤的付出,才知道每一個教師的工作都很辛苦,更增添了對教師的敬佩和理解,也為家長支持教師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夢嬌.關于幼兒園家園共育的研究[J].快樂閱讀,2014(7).
[2] 王彬.淺談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