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蔥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知識人才的競爭也更加激烈,當前社會需要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而文學教育對于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意志都有重要作用,通過文化熏陶,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思維觀念,樹立保家衛國的遠大志向。不僅如此,文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學好文學還是傳承中華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這就使得加強中學文學教育工作尤其關鍵。本文主要論述了建國以來我國中學文學教育的發展狀況,還對文學教育提出了幾點反思,希望對文學教育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建國;中學文學;教育述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117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文化底蘊深厚,這其中涌現出眾多著名的文學家,他們在弘揚高尚情操、彰顯文化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他們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理應學好文學,從中吸收豐富的養分,借助文學來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奮斗。要學好文學,就要了解中國文學史的淵源,中國文學從古至今,走過漫長歷程,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這里主要分析建國以來中學文學教育的發展狀況,幫助更多的中學生理清這一時期文學發展脈絡,為進一步學好文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大起大落的歷程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國家非常重視教育改革,將中學語文分為漢語和文學兩門課程,這是受蘇聯的影響。對語文進行分科教學是中國語文教育史上的重大變革。毛澤東同志親自過問,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準,胡喬木同志直接領導。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工作會議,胡喬木同志在講話中提出分科的問題。 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后來在一次大會上受到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的阻止,此后,文學、漢語分科的命運一落千丈,對文學課本的批評紛至沓來,文學課本形同廢止。60年代初開始另起爐灶編寫語文課本。《人民教育》發表了《反對把語文課教成政治課》和《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兩篇文章。中央文教小組指示:“文學、漢語合而為一,叫語文。”文學、漢語分科教材正式壽終正寢。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語文課教成政治課有了惡性的發展,而文學教育卻成了禁區[1]。
二、新時期的復蘇和振起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央對于中小學教材的撥亂反正給予特別關注。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教育部集中全國優勢力量編寫新的各科教材。隨著思想的逐步解放,人們開始擺脫種種思想束縛,語文教學界重新加以審視和評估, 語文教育家對加強文學教育普遍表示支持。當年主持編寫《漢語》教材的張志公先生,提出中學生要學習古典文學, 并且主張初中開始設文學鑒賞課,加強文學教育已形成廣泛的共識。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了培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考慮語文教材進一步改革的時候,將加強文學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到日程。參照50年代文學教育的經驗,結合新時期的特點,試圖首先在高中開展實驗。從1983年至今,編出了兩套以文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高中語文課本。
三、關于文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第一,文學的范疇非常廣泛,這就決定了文學也有優劣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文學教育都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影響,因此,文學專家和教研組應該對當前的文學教育加以討論和思考,以確保文學教育的指導理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的發展起正向引導作用。
第二,文學教育通過文學作品將作家作品傳達出的思想情感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和升華,發人深省,在這個過程中,讀者主要是借助作家的語言與作者之間構建起一座橋梁,因此,文學的語言也是我們讀者應該學習的重要內容,中學時代正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關鍵時期,文學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忽視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運用,應該讓學生通過品鑒文學語言來更好地品味文學作品。
第三,文學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積累了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優秀的作品也有很多,如何才能在中學時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學教育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教材選擇的時候,盡量擇取經典的文學作品,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注重閱讀層面的多樣性,這樣才能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而提高文學教育的質量。
第四,對于文學教育課程的設置也要有一定的把握,低年級的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還較弱,應該注重字詞等文學基本能力的培養,高年級的學生基礎知識已經比較扎實,應該加強對文章的品鑒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因此,文學教育在不同的學段也要進行一定比例的調整,使之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相符。
第五,文學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提升自己。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應該讓學生對文學有足夠的興趣,學校應該加強文學教育與中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舉辦相應的文學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對文學的熱情,感受文學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文學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形態,在21世紀,我國大力推行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鑒于加強文學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新課改的過程中,也要對文學教育進行有效改革,文學專家和教研組應該充分討論當前文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文學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充分發揮文學教育在培養人才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使文學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教學手段,讓廣大中學生愛上文學,從文學中感悟人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感,最終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認識到加強文學教育應該從自我教育開始,在充分了解文學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文學學習意識,在平時養成讀書學習的良好習慣,好讀書、讀好書,注重自身文學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劉國正.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學文學教育的風雨歷程[J]. 課程·教材·教法, 2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