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佳麗
脂肪肝綜合征是發生于產蛋禽和肉用仔禽的一種脂類代謝障礙性疾病。該病1930年首先在產蛋雞中發現。隨著養雞業的發展,該病以產蛋雞多發,導致產蛋量急劇下降,患病雞多由于肝臟積聚大量的脂肪,出現肝脂肪變性,使肝包膜易發生撕裂,發生內出血,故又稱為脂肪肝一出血綜合征。該病也發生于10~30日齡肉仔雞,剖檢可見肝臟、腎臟蒼白、腫脹,組織學檢查表現脂肪浸潤,一般情況下,死亡率不超過6%,但有時可超過20%。
1.病因
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主要受遺傳、營養、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1.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上有重要作用。從品系上看,某些品系的雞容易發生這種綜合征,但沒有什么確實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有人在田間實驗時發現,不同品種雞對脂肪肝綜合征的敏感性不同,肉用種雞比蛋用品種具有更高的發病率,高產蛋雞與高雌激素活性有關,雌激素可刺激肝臟中脂肪合成。
1.2營養因素
營養因素對脂肪肝綜合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飼料脂肪與蛋白質的比例不當。當飼料能量過高,超過11.3兆焦,千克,粗蛋白較低(低于16%),可引起產蛋鴨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二是脂肪與糖的比例不當。研究發現來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比來自飼料脂肪中的能量對肝臟的損害更大。三是微量元素與維生素缺乏。研究表明日糧中添加一些B族維生素飼料可以有效地降低脂肪肝綜合征的死亡率。維生素C、維生素E、B族維生素、鋅、銅、硒、錳、鐵等,可影響自由基的產生與抗氧化保護機制活性之間的平衡和這些過氧化物的清除,上述元素缺乏任何一種,均可能導致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四是日糧與日糧類型因素。以小麥等谷物為基礎的日糧比玉米為基礎的日糧飼喂雞,要少發生脂肪肝綜合征。日糧類型不同也會影響脂肪肝的發生,飼喂顆粒料的雞發生率較高。
1.3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主要指應激因素、溫度、飼養方式、飼料中的有毒物質、激素等等。①應激因素:當飼料中可利用生物素含量處于臨界水平時,突然中斷飼料供給或因捕抓、雷鳴、驚嚇、噪音等可促進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②雞體內是溫度較正常高2~3℃,患病雞的死亡提高20%。病雞肥胖,高溫天氣新陳代謝旺盛,血管充分膨脹,導致肝臟破裂出血并引起大量死亡。③飼養方式:籠養雞要比平養雞易發生脂肪肝綜合征。④飼料中的有毒物質: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油菜副產品中的芥子酸,均能引起肝臟脂肪變性,有時并伴有肝臟出血,對肝臟損害嚴重。⑤激素:雌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脂肪的生成,失去反饋機制的調節。甲狀腺素也可能影響肝脂肪的沉積。
1.4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抗生素的使用、疾病的發生、性別等。日糧中添加抗生素能使發病率增加,疾病使雞易受到應激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2.主要癥狀
發病雞無明顯癥狀,主要表現為雞肥胖,超出正常體重的20%~30%。蛋雞和肉用種雞生產性能下降,產蛋率由80%逐漸下降到50%,或根本達不到產蛋高峰。肉用仔雞嗜睡、麻痹和突然死亡,多發生于生長良好的10~30日齡仔雞,病死率一般在6%,有時可達30%。有些病例呈現生物素缺乏癥的表現,喙周圍皮炎,足趾干裂,羽毛生長不良。由于肝外膜破裂引起致命性的出血,導致雞的死亡,比正常平均死亡率高2%~10%。
3.病理變化
急性死亡時,雞的頭部、冠、肉髯和肌肉蒼白。體腔內有大量血凝塊,并部分地包著肝臟,肝臟明顯腫大,色澤變黃,質脆弱易碎,有油膩感,仔細檢查就會發現肝表面有條狀破裂區域和小的出血點,說明腹腔中的血凝塊來自肝臟。實質中可能有小血腫,呈深紅色或褐色至綠色,其色澤與血腫形成的時間長短有關,前者為新鮮出血,后者為陳舊性出血。腹腔內、內臟周圍、腸系膜上有大量的脂肪。如果在本病暴發過程中和暴發后檢查,則看似臨床健康的同群雞中也可見到類似的肝實質中的血腫和體脂增多現象。死亡雞處于產蛋高峰狀態,輸卵管中常有正在發育的蛋。
4.防治措施
4.1科學配制日糧
攝入過高的能量飼料是導致脂肪過度沉積造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日糧應根據不同的品種、產蛋率科學配制,使能量和生產性能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產蛋率高于80%時蛋能比以60為宜,產蛋率在65%~80%時蛋能比以54為宜,日糧總能量水平一般在11.30-10.4兆焦,千克左右,可有效減少脂肪肝的發生,同時不影響母雞的產蛋量。
4.2添加適量的營養物質
飼料添加適量膽堿、肌醇、蛋氨酸、維生素E、維生素B12及亞硒酸鈉等嗜脂因子,能防止脂肪在肝臟內沉積。有資料顯示天氣炎熱和產蛋高峰期每千克飼料添加蛋氨酸8克、氯化膽堿1克、維生素E20國際單位和維生素B120.012毫克,能有效地防止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對病雞,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柴胡、黃芩、丹參等中藥,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
4.3加強飼養管理
提供適宜的生活空間,環境溫度,減少雞的應激,雞群更換全價日糧,對防止脂肪肝綜合征的發生有良好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