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本文通過對普通高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家庭背景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動機特征和家庭背景狀況,探究其二者的關系,從而因材施教,指導和優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長久學習能力。
一、學習動機與成績
伴隨著 19 世紀中后期現代心理學的創立,心理學家們開始對動機進行了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研究。注重對動機進行科學實驗論證,改進了以往猜想、思維的方式。隨之,動機理論也開始走向多元化和成熟化的道路。在科學實驗論證中出現了各種流派的動機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派和人本主義三種類別。由于在對學習動機的解釋上明顯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各派對學習理論所持觀點也就有著巨大的分歧。行為主義即聯結派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學習行為是由驅動力所引起,而驅動力會因不同生理上的需求而產生,單獨個體表現出因為某一行為表現而受到生理需求上的滿足,因此加強進而保留該行為。所以,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理論的顯著特點就是刺激、反應、強化、懲罰等,這些概念僅僅的聯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同其學習理論一樣,行為主義學習動機理論是由外部元素控制的,它側重強調的學習動機事實上是外部動機。認知派學習動機理論認為,簡單地由獎勵或懲罰不能決定學習者的行為。學習者對外在刺激或獎勵與強化的一種看法、理解和自我感知,并不是簡單地對外界對象作出反應。因此,與認知需求的滿足這一概念相聯系的認知派的動機理論強調的是內在動機。與上面的兩種動機不同,實現人的內在潛能的過程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動機的理解。他們認為內在潛能實現的需要即是動機。因此,人本主義學習動機理論與認知派學習動機理論存在著相同的地方,都重視內部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而人本主義理論把這個內部動機看成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一個學習動力理論定義了一組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要素。我此次的調查是基于Keller的ARCS(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模型的,它包含了四個因素:注意力、參與度、自信心和滿意度。根據這個模型,學習者要建立自信心通過控制的感覺和對成功的期望,因為期望實現將會影響學習者對學習的投入去更好完成這項活動。目標指導下的努力也會收到其余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的激情,社會價值,教材質量和資源的可用性。學生的努力會增進他們的知識,能力和技術,這些都會使得他們完成活動和取得良好表現。最后,認識評估和學生的反應決定了他們的滿意度。因此,每個ARCS模型成分在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這個模型在西方已經應用過了,而且其有效性也得到了證明和數據支持,此模型的科學性在相關論文中也有描述,因為都是外文,自己翻譯過來工程量較大,所以關于此理論詳細的文獻綜述我寫的較少了些,在國內并沒有人用過這個模型進行學習動機尤其是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所以我這個算是一種嘗試。
二、家庭背景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潛在影響
家庭背景主要包括以父母職業地位高低的家庭擁有的社會資本、以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文化資本、以家庭收入多少所決定的經濟資本和以家庭成份所決定的政治資本為特征。制度因素包括戶籍制度和單位制,社會政治變遷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等。家庭背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鄉差別,這種生活差別將在學生長久生活中存在;2.父母的社會地位表現在子女的行為影響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性;3.父母的文化水平決定著為如何規劃子女的未來提供指導和引導;4.家庭收入客觀的決定著選擇怎么樣的生活方式和怎么樣去生活。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行為及其學習的成績等方面。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指知識、技能的獲得過程,這一過程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與制約。Margarete W 等人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方法發現,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有:(1)國家及地方性政策因素;(2)校外環境因素;(3)學校因素;(4)學生因素;(5)課程設置及班型因素;(6)教學及班級學習氣氛。家庭背景因素是校外環境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動機。而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與他人互動的程度、學習目標設置、學習的努力程度,以及學習的持久性。
總之,我們國家正處在社會結構變化的大趨勢中,教育公平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起著越發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社會階層代際相關性越來越高,社會階層趨于固化,為了更好的實現先富帶后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根本的,長遠的、具有決定性的,所以教育機會的公平與教育質量關系國家長遠發展。而關鍵在于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盡力拉低家庭背景和學生學習動機的相關度,讓我們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一定程度上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既滿足教育的素質化又能不失公平性,這是中國教育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所以相關的研究是必要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投入教育領域,不斷改善中國基本教育現狀。
*本文系甘肅省課題《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其家庭背景的相關性研究》,課題申報號為PL2016—651的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