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磊
【摘要】目前我國初中英語口語的教學方式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注重理論、語法知識的講授,一味的追求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初中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的后果就是,很多初中生雖然對理論、語法知識做到了很好地掌握,但是英語的口頭表達能力卻很差,甚至連最簡單的口語交流都不能正常的進行。本文針對目前初中英語的實際狀況,提出了提升初中英語口語訓練效率的相關途徑。
【關鍵詞】初中英語 口語訓練 途徑
目前我國的教學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機制,再加上教學條件的影響,決定了我國初中英語的教學形式:班級授課形式。就現在的形式來看,班級授課的形式已經成了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它的特點是在最少的時間內實現最大容量知識的傳授,但形式過于單一,口語教學的效率較低。
一、目前初中英語的實際狀況
1.口語的教學環境比較差。在歐美等國,周圍的人每天講的都是英語,日常生活當中的交流也都是用的英語,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英語口語說的好,而且還能用適合的身體語言來配合自己思想的表達。在我國,大家講的都是漢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用的也都是漢語,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只能在英語課堂上,這樣的話,學生們就很少用英語進行交流,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也很少,學生的口語能力自然就得不到提高。所以說,口語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口語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
2.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隨著幾百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至今,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惑,更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通過書面形式或創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目前為止,很少有教師注意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所以導致了初中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很低的現象。
二、阻礙初中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高。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同樣的道理,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要夠,只有教師自身有了很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能夠運用英語口語流利的組織教學,給學生樹立一個競相效仿的榜樣,創造一個很好的學習英語口語的氛圍,才能夠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教學條件有待改善。一對一教學是解決我國目前初中生口語能力差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客觀影響,這種方法很難實現。現在學校里每個班的學生那么多,教師不可能一對一進行教學,再加上現在很多地區教學的硬件設備還不夠完善,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影響。
三、提升初中英語口語訓練效率的相關途徑
1.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當今社會,英語已經成為被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這也大大的增強了初中英語口語的重要性。初中生對英語口語的學習主要就來源于教師,很顯然,教師的英語口語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初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教師要認真鉆研初中英語教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重難點做到一個整體的把握,緊跟時代的潮流,應用好當今時代最流行的多媒體設備,更直觀的給學生呈現標準的口語發音,更高效的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提高初中英語口語的訓練效率。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對英語口語能力的學習,更要求教師能夠熟練地掌握現代計算機多媒體設備,以滿足教學需求。
2.完善健全教學評價制度。對于學生來說,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贊許是最能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多給予學生一些認可和表揚,當學生可以回答對一個問題,完整的解釋一道題目或者流利的背誦一篇文章時,教師應該不吝贊美,針對某一方面對學生做出具體評價,而不只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這樣積極的評價會讓學生感到被重視,被認可,對學生的鼓勵作用也可能是超乎想象的,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3.重視語音訓練,增強語感。要會說就要先聽,要提高口語能力,提高口語發音的準確度,就要增強聽力訓練。聽可以獲取信息,熟能生巧,學生經過系統的聽力訓練,可以知道哪里需要重讀,哪里需要停頓以及發音的技巧等,由此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發音的準確度。
4.創設情境,提高口語交流的熟練度。英語這門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是要讓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很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將知識變成一種交流的能力,掌握這種能力的關鍵還是多加練習,熟能生巧。
四、結語
總之,要提高初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完善健全評價制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聽力訓練,增強學生的語感;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現代化教學和日常訓練緊密結合,提高初中英語口語的訓練效率。
參考文獻:
[1]郝勇.關于對初中英語教學中口語訓練的分析[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2,(12):143.
[2]楊明宏.初中英語教學中口語訓練有效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72-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