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越秀區(qū)文化館510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攝影器材也更加簡潔化、平民化,許多普通群眾均主動參與到攝影創(chuàng)作之中,無論是山間還是海邊,城市還是田園,到處都有攝影愛好者的身影,他們并非是專業(yè)的攝影工作者,而是希望通過攝影實現自娛自樂,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從文化工作者的角度來講,將攝影知識普及并為更多的群眾所認知是職責所在,將大大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極其有利。許多攝影愛好者對攝影創(chuàng)作狂熱追求,在攝影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會逐步轉化為強大的驅動力,不僅提高了精神文化素養(yǎng),同時也培養(yǎng)了愛好,增強了技能水平,愿意主動參與到群眾活動之中發(fā)揮其技能優(yōu)勢,并對先進文化進行宣傳與發(fā)展,這一過程中將會吸引更多的攝影愛好者投入其中,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反哺社會。
攝影藝術可謂是相對高雅的行為活動,不僅能一定程度的增強群眾的藝術修養(yǎng),還能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并在生活中發(fā)現點點滴滴的美好,以照片的形式予以記錄,表現自身的情感。照片的拍攝場景極其多元化,可以是生活中的場景,或是普通人物的工作等等,照片拍攝的過程中將會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情感,人們對生活充滿熱情,還會對生活產生深入、透徹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群眾攝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普及性以及群眾性。而攝影藝術可將美好的場景瞬間記錄,將時間定格成為永恒,給人以深深的感悟,并為之折服,透過照片的表象深入其內涵,達到情感渲染的效果,使更多的人愛上攝影這一藝術形式。除此之外,照片本身具有拓展視野以及知識傳播的作用,利于基層群眾文化的宣傳,同時對于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具有突出貢獻,因此,有必要重視攝影藝術的推廣工作,并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
在推廣群眾文化的過程中普及攝影藝術,可使人們的生活與攝影藝術距離更近,提高群眾的認知,潛移默化地增強其文化素質、提升生活品位,在閑暇時光也可通過攝影豐富活動內容,對和諧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攝影藝術具有強大的群眾文化基礎,群眾在了解并掌握攝影藝術的過程中,可將實際生活作為基本素材,并體現質樸以及真誠的情感,使照片更具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培養(yǎng)攝影愛好者的藝術素養(yǎng)。攝影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照片是基本載體,通過照片表達有效的情感,使群眾意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作用于生活,通過攝影藝術增強群眾的生活熱情,學會在生活中發(fā)掘藝術、享受藝術1。
攝影藝術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還能使人的思想情感更加豐富,并培養(yǎng)諸多的興趣愛好,增強文化修養(yǎng)。此外,它還能使人更具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過程中對攝影產生新的理解以及認知,最重要的則是將自身情感融入到拍攝的過程中,用情感武裝攝影,感染自己、渲染他人,不僅可以掌握更多的攝影技巧,還能實現美育的有機融合,逐步將攝影藝術全面普及,利于基層群眾文化的開展,使更多的群眾意識到攝影的趣味性以及藝術性,大大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發(fā)展以及傳承,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攝影藝術可謂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在攝影藝術普及的過程中,可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其中,比如,居民建筑以及人物服飾等都是有效的攝影素材,以照片的形式展現區(qū)范圍內的宗教文化以及基本禮儀等,以攝影的方式全面記錄,并對文化進行有效闡釋,利于文化的傳承以及發(fā)展。除此之外,攝影藝術也能開放大眾審美,用照片這一形式定格美好的事物,通過靜態(tài)的形式展現無限的意境,令意境深入人心,達到情感渲染的目的,同時也能間接的發(fā)揚中華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髓,開放大眾審美,提高其審美能力2。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域內的名勝古跡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而通過攝影藝術,可發(fā)掘風景名勝的文化魅力,利于人類遺產的傳承以及發(fā)展,比如,文化遺產以及自然遺產。九寨溝以及泰山等均屬于極其典型的自然遺產,同時也屬于文化遺產的范圍,若想進一步發(fā)掘名勝古跡的文化特色,并展現其獨有的魅力,就可利用攝影藝術,提高自然景觀的文化含量,不僅如此,還能促進風景名勝的文化積淀,使更多的群眾意識到風景名勝之美,并通過照片的形式進行觀看,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發(fā)現了風景名勝潛在的人文內涵,潛移默化的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3。
若想利用攝影藝術促進學生文化建設,就要首先調動群眾的攝影興趣,使之意識到攝影的趣味性,這一過程中要求基層文化宣傳人員突破傳統(tǒng)攝影模式的限制,從群眾的興趣角度入手,運用豐富的攝影形式,培養(yǎng)群眾的攝影興趣,逐步形成主動攝影的良好習慣,從而為群眾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文化宣傳人員應當結合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以及認知層次,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在接觸攝影藝術的過程中自行發(fā)現素材,使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攝影藝術文化活動中,從中發(fā)現攝影藝術的感染力,大大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
文化宣傳人員應當根據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首先與群眾積極溝通,并將攝影藝術的優(yōu)勢全面闡述,在此過程中逐步構建完善的群眾文化網絡體系。例如,在社區(qū)以及街道內組建攝影俱樂部,周末將攝影愛好者組織到一處,提高其參與攝影活動的積極性,并始終保持聯(lián)系,培養(yǎng)群眾的攝影習慣,在生活中具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并通過攝影的形式體現生活的藝術感,增強生活熱情。
除此之外,區(qū)域范圍內的文化館應當以會議的形式,積極落實攝影活動,明確群眾的攝影水平,明確區(qū)域范圍內攝影發(fā)燒友的基本需求,使之參與到社區(qū)所舉辦的群眾攝影展活動中,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留下聯(lián)系方式,建立QQ群或微信群,攝影愛好者自覺參與到網絡體系之中,在活動結束以后引導攝影愛好者私下交流、互相學習,提高技術水平,并在學習攝影藝術的同時產生自豪感與成就感,培養(yǎng)攝影愛好,發(fā)揮網絡體系的應用優(yōu)勢,大力推廣攝影藝術,從而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4。
作為文化館以及基層文化宣傳的工作人員,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攝影藝術水平,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攝影,并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感染其他的攝影愛好者,使之充分意識到攝影藝術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還需要在接觸攝影藝術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我,潛移默化的增強文化素質,帶動攝影愛好者參與到攝影文化活動中,以點帶面,逐步涉獵繪畫以及書法等其他藝術活動中,在組織學習交流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吸取他人的經驗,夯實其文化基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也為基層群眾文化的推廣以及宣傳打下良好鋪墊。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極其必要,不僅可以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同時還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攝影作為極具群眾基礎的藝術形式,備受群眾的喜愛,人們可利用相機定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景象,在攝影的過程中提高生活熱情,產生感恩的情愫,熱愛生活并感恩生活。此外,還能培養(yǎng)群眾的愛好,在生活中感知世界、認知生活,產生更多的體會及感悟,并將其融入到照片中,滲透深厚的思想情感,使照片更具藝術性,散發(fā)人文氣息。群眾在了解并接觸攝影藝術的過程中將會發(fā)現其中的趣味性,主動參與到攝影文化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攝影技巧,潛移默化的提高精神文化素質,不斷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養(yǎng)成主動攝影的良好習慣,最終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推廣以及落實帶來保障。
注釋:
1.徐俊新,王振宇.略談基層醫(yī)院CR、DR攝影中的一些問題[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7):185.
2.張洪金.放眼大中國 拍好身邊事——基層攝影記者如何拍好圖、發(fā)好稿[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234+288.
3.羅少發(fā).數字化放射攝影技術在基層醫(yī)療機構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8):5954+5956.
4.陳彩香.基層醫(yī)院CR、DR攝影中一些問題的探討[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1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