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分院835000)
哈薩克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游牧民族,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活環(huán)境等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觀念、民族文化及民族習俗與其他民族不完全相同。而喪葬禮儀作為民族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哈薩克民族特殊的草原文化積,真實地體現了哈薩克民族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心理。正如朱小琴在《古代喪葬制度與喪俗文化》一文中說:“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質。喪葬是反映、表現、鞏固和發(fā)揚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質、民族自我中心意識的一個重要而又特殊的手段。”可見,喪葬禮俗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和民俗功能。本文試從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及所滲透出的人文價值觀進行分析闡釋,進而更好地了解草原民族的民俗文化及其發(fā)展變化。
與漢民族一樣,哈薩克族在親人去世后,都有一套復雜的喪葬程序,即報喪、守靈,為死者凈身、出殯、下葬,最后還要在一定的時間舉行祭祀。
哈薩克族稱“死亡”為“阿爾熱瓦克”,死者稱“亡靈”。死者彌留之際,所有的近親都會盡可能地守在身邊,以示對他的留戀和尊重。人去世后,把尸體單獨放在靠右的客房或右邊的氈房里。如果是老人,為了防止下頜骨脫落,用白布綁住,讓眼睛閉合,平躺,用干凈的白布蓋上,用圍帳將遺體遮擋起來,面向西。另外,在逝者頭前與腳下各點一盞長明燈,晝夜不息,尸體停放一到三天,死者的親戚、朋友或鄰居要輪流為其守靈。同時,立刻派人給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報喪,這是喪葬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還要在氈房外豎一根長桿,桿頂掛上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顏色因年齡而異。未婚年輕人掛紅色,老人掛白色,中年人掛的旗子是一半白色一半紅色。通過旗子的顏色,就可知道死者的大概年齡。哈薩克族非常尊重死者,不論生前認識與否,只要村落中有人去世,全阿吾勒的人都會去參加喪事,幫助死者家屬料理后事。而死者家屬也會宰殺牲畜,準備豐盛的食物招待來自各方的親朋好友。所謂“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親朋好友吊唁之后,要為死者凈身,使之干干凈凈地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凈身的人數三人、五人、七人不等,但絕不能是雙數,他們認為雙數是不吉利的。凈身者要用清水把死者全身擦洗三遍,而且要為其修剪指甲、整理頭發(fā)。如果是男性,還要剃須、修面。死者在凈身之后,男性要裹上三層白布,女性則要在胸前裹上五層,在頭上還要圍一塊白布,然后用氈把尸體裹起來,放入靈柩,供親屬吊唁。接著舉行祈禱贖罪儀式和“加納扎”儀式,祝愿靈魂安息。
出殯的時間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除了黎明、正午和夕陽時分不能出殯之外,一般來說上午和下午的任何時間段都可以。出殯過程中,親朋好友們都要唱送葬歌。所有男親屬必須前往墓地送葬,未婚女子也可以去。已婚女性雖不能去,但也要哭著送出家門。她們進入家門,用冰涼的清水洗手背,意即去除晦氣,不再發(fā)生喪事。
哈薩克族實行土葬,根據地形把墓穴挖成直墓坑或在其側掏洞穴,但挖成洞穴者居多。洞穴是先挖成一個直墓坑,在坑底西壁再挖一個長2-2.2米,深1.4-1.8米,寬0.8-1米的洞穴。這樣可以防止長時間雨雪滲水,洞壁滑落、坍塌。入葬前,親朋好友唱告別歌,與死者最后道別。入葬時,仰身直肢,頭朝北,足朝南,臉朝西。然后將事先截好的圓木一頭搭在洞穴頂部,一頭斜靠在穴壁,放齊排滿,再在圓木上鋪一層樹枝或麥草,家屬及其他送葬者都放一把土,然后用樹枝或土封住洞口,把直坑用土填滿。每個人填土后,都要把鐵鍬扔在地上,不得相互傳遞,目的是不再延續(xù)喪事。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墳的外形是長方木箱式,有的墳有墳圈,有的周圍有正方形墳墻,高約1.5米,長2.4米,中間有個像氈房的門,門上有鎖。墳前立碑,標識死者身份。有的在墳墻門上立一根長桿,桿上綁一個彎月形的鐵片或用鐵片制作的太陽形的圓圈,這是古代崇拜日月的原因。葬禮結束后,喪家要給送葬的人發(fā)一塊白布以示感謝。
哈薩克族對墓地非常重視,不許在墓地附近大小便、修豬圈和廁所,也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禁止墓地取土,以防墳墓塌陷。死者去世周年祭時,要對墳墓進行重修。
整個喪葬活動結束后,哈薩克族還要在長時間內對死者哀悼,定期進行祭祀,這在哈薩克人喪葬習俗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主要有“三天祭”、“七天祭”,“四十天祭”和“周年祭”等。“三天祭”的習俗逐漸淡薄,現在的哈薩克族已不再舉行。“七天祭”時,死者的所有親屬要到墳前念經、唱挽歌。回家后,在死者生前居住的屋中點上七盞燈,親屬到死者生前所住的房間哀悼唱挽歌。“四十天祭”與“七天祭”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點四十盞燈。
一周年的祭祀活動極為隆重,除重修墳墓之外,還要邀請親屬和本部落的人參加祭祀活動。祭祀當天,先將死者生前的乘騎牽到氈房前,死者的妻子兒女要哭著與乘騎告別,然后將其宰殺,并將致哀的旗子拿下,折斷旗桿。但是隨著哈薩克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一部分哈薩克族來到城市居住生活。有的沒有專門的乘騎,就按照自身的經濟情況,買一匹馬、一峰駱駝或一頭牛等作為乘騎在周年祭宰殺。接著宰殺許多牲畜款待前來參加祭祀的人,舉行賽馬、摔跤和阿肯彈唱等活動來悼念死者。悼念活動結束后,死者妻子頭上的白紗由娘家人摘下,兒女們脫下深色的喪服,并將原先掛在死者屋內的衣服取下,交給主持祭祀儀式的老年人。老年人將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乘騎的馬頭、馬蹄和馬皮一起拿到墓地上去安放。因為游牧民族居所不定,所以也可以另找一個地方埋葬,或把馬頭放在高處。之后,每個周四、周五都要為其念經、祈福。所有這些悼念活動,都是為了緬懷死者,以慰亡靈,反映了親人對死者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由此可見,哈薩克族的這種游牧生活方式、自然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使得他們的喪葬禮俗與其他民族不完全相同。也正因如此,哈薩克族保留了許多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哈薩克喪葬儀禮。
長期以來,在多元文化尤其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哈薩克族特有的、整套的喪葬儀式,除了物質民俗形式之外,還體現了其精神民俗特征,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哈薩克族喪葬習俗的人文價值關懷。
喪葬是在靈魂不滅觀念和原始道德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習俗。它存在于世界任何一個民族之中,和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會永遠延續(xù)下去。
哈薩克族認為死亡僅僅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肉體只是靈魂的寄宿之處,人死后,靈魂就會離開肉體而獨立存在,因為靈魂是永生的。“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xù)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故哈薩克族信奉靈魂不滅的觀念,在喪葬儀禮中的許多儀式和做法也都與靈魂觀念緊密相關。
這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在喪葬儀式方面:人死后必須凈身,使之干凈清爽地前往另一個世界。入葬時,臉朝向西方,意味著死后靈魂能夠升入天堂。早期哈薩克族墓穴內有隨葬品,即亡者生前的坐騎、弓箭、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這也說明了哈薩克族相信“異世”,肉體的死亡僅是軀體生命的結束,而靈魂離開肉體后,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因此也需要這些物品。“七日祭”、“四十祭”和“周年祭”等,也是親人對死者的祭奠、緬懷和祝福,同時,也希望死者能夠在“異世”降福于生者,庇護子孫后代。以上這些喪葬儀禮都體現了靈魂不滅的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哈薩克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可以說,靈魂觀念貫穿于喪葬儀式的自始至終,也是它最本質、最核心的思想內容。
二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哈薩克族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決定了面對困難和自然災害時,對自然或祖先的崇拜。他們深信死者的靈魂到了異世,也會關心生者。當生者遇到疾病、災禍等不幸時,馬上就會想到去世的先人,呼喚祖先的姓名,借此祈求祖先靈魂的庇祐。
正因為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所以哈薩克族才會有“視死如生”的一系列完整的喪葬禮儀,才能為哈薩克族喪葬儀式中對死者的恭敬、敬畏等行為或態(tài)度找到心理學的依據。
孝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與根本。它作為一種觀念形態(tài)總是要通過許多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如《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在喪葬中“孝”通過一整套喪葬儀式表現出來。孝觀念在任何民族的喪葬習俗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喪葬本身的儀式,一是喪葬的質量。哈薩克族也不例外。對喪葬本身的重視是通過喪葬禮儀形式來體現。喪葬禮儀就是后代子孫對長輩的最后一種盡孝形式。為了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之心及痛失親人的悲哀之情,喪葬儀式就顯得較為繁縟、隆重。例如:報喪、守靈、凈身、出殯及后期的各種祭祀活動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同時,哈薩克族通過挽歌來表現對逝去親人的悲痛之情,它既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孝道觀念的體現。可以說挽歌伴隨著哈薩克族的整個喪葬過程。另外,孝道觀念并不隨著喪葬儀式的結束而終止,還將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各種祭祀儀式完成后,每周親人都要為逝者念經、祈福。再者,喪葬儀式和守孝期間人們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和衣帽服飾等的限制也是一種孝文化。以上種種,都集中反映了“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儒家文化。
喪葬的質量方面,哈薩克族非常重視厚養(yǎng)薄葬。所謂“厚養(yǎng)”指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要關懷備至地贍養(yǎng)、服侍他們;尤其是已經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的老人,更要精心照顧、善待他們,充分滿足其生活所需,使之能安度晚年。而“薄葬”指父母去世后,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不大操大辦,揮霍浪費,搞形式主義。但“薄葬”并不意味著簡單操辦,簡化喪葬儀式。古代漢民族的喪葬禮俗從喪服、服喪時間、葬具、葬式、墓穴、祭祀等各方面來看,等級制度尤為明顯。而哈薩克族的葬禮主張人人平等。人死后都用相同尺寸的“開番”(裹尸布),墓穴的大小相同,不允許放置任何陪葬品,都必須實施完整有序的葬禮。所以,在哈薩克族喪葬儀式上,一般不存在等級地位的差異,也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這種“厚養(yǎng)薄葬”觀念也是哈薩克族孝觀念的一種體現,是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之一。不僅如此,哈薩克族喪葬禮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速葬。喪期一般不超過三天,有的前一天逝世,第二天就埋葬。正如俗語所說:“亡人奔土如奔金”,為的是讓死者早日“入土為安”。哈薩克族的這種速葬形式,不讓生者因喪事疲憊不堪,又防止尸體因長期停放腐爛而污染環(huán)境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這種既經濟又省事、快捷的速葬法,已經被各民族所認可。
“禮之用,和為貴。”這句儒家經典名言說明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是以和諧為基礎的。哈薩克族的喪葬禮俗受到中華文明幾千年文化的影響,這種“和”的文化價值觀也充分展現了出來。喪葬活動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家庭之間、人與群體和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和諧。這表現在:第一,通過喪葬活動實現了家庭與宗族之間的和諧。因為喪事的處理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行為,往往也是一個家族或“阿吾勒”的行為。喪葬作為一件大事,不可能由單個家庭中的幾個人單獨完成,需要整個家族成員和鄰里的共同協(xié)助。這不僅可以減輕當事人操辦喪事的辛苦,同時在其他家族成員的幫助與勸慰下,還可緩解失去親人后的痛苦。加之喪葬活動又是一種公開性的社會活動,是死者的親屬、族人、村人圍繞死者一起參加的民族禮儀、文化習俗活動,所以通過喪事活動可以達到家庭的和睦,家族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溝通以及鄰里之間的和諧互助。不僅如此,通過喪葬禮儀活動,還可以起到教育子孫后代、傳承文化的作用。第二,喪葬禮儀中還包含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觀念。哈薩克族實行“徹底”的土葬,死者用“開番”裹好后直接放入墓穴,身體與泥土直接接觸,體現了人來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到了自然中。由此可見,在哈薩克喪葬儀禮中,處處體現著“和諧”的觀念,這與我們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相統(tǒng)一的。
哈薩克作為草原游牧民族,特殊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方式、豪邁的性格及文化背景等決定了其草原文化的深層積淀。也正因為如此,哈薩克族不論是出生的洗禮、搖籃禮、學步禮,兒時的騎馬禮、割禮還是成人后的婚喪嫁娶禮等,都會通過專門特殊的傳唱禮俗來展現。在喪葬過程中,哈薩克族通常以哭唱的形式來表達對失去親人的沉痛哀悼。不論是報喪詞、聽到噩耗后的哀唱、吊唁時對死者家屬的勸慰還是出殯時所唱的送葬歌,入葬后親朋好友唱的告別歌,亦或長期的哀悼等都離不開這種挽歌,體現了親人對逝者的無比懷念和悲傷難過的心情。挽歌有其固定曲調,這種別具一格的哀悼亡靈的文學藝術形式成了哈薩克族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
另外,死亡意味著從此人鬼殊途,陰陽兩隔。自古至今,人們都諱言死亡。因此哈薩克族特別強調“避諱”。去世忌稱“死亡”,而要稱“阿爾熱瓦克”,即“逝世”,死者稱“亡靈”。這與漢民族在親人去世后對死亡的稱謂有異曲同工之處。《禮記》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可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森嚴。但是哈薩克族對死亡的避諱不存在等級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只是對死者的尊重與敬畏。
綜上所述,哈薩克族不論性別、年齡、貴賤,每個人死后都會為之舉行一整套完整的喪葬儀式。而研究其喪葬禮俗中透視出的人文價值觀對哈薩克民族文化的積淀和延續(xù),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通過對喪葬禮俗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哈薩克族對“靈魂不滅”生死觀的認識;儒家孝道觀念對哈薩克族的影響;喪葬儀式中的和諧價值觀以及民俗文化的傳承及教育功能。同時,也對我們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習俗,增強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民族認同感,維護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社會穩(wěn)定、弘揚愛國主義情懷以及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