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430068)
李芝卿(1894-1976)先生是福建現當代漆藝大家,對我國當代漆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先生家境貧寒,早年就學于福建工藝傳習所漆藝科,學藝初成后,又受業師日本漆藝家原田先生的資助前往日本長崎美術工藝??茖W校深造,系統地學習了日本漆工藝,回國后將所學中日傳統技藝加以融會貫通,創造性地發展出了大量獨特的漆藝新技術表現手段,是我國當代漆藝術發展的重要先驅。下文將對李先生對中國當代變涂漆藝發展的主要影響進行分類簡述。
李芝卿對變涂技法的應用十分靈活多變,起花工具不拘一格,如滾珠、漆粉、絲瓜絡、細麻頭、手指、紋絲刷等等,再綜合利用雞蛋清、細瓦灰等增稠劑、汽油等稀釋劑,創作出不同漆色的漆層交相混疊的內部漆層結構,并用高超的打磨技巧使需要的紋理顯露即止,從而構成無窮無盡的漆面變涂紋樣,給后人的漆藝創作帶來極大啟發,擇其不同手法所制者簡述如下。
赤寶砂、綠寶砂工藝是在下涂黑漆地未干時,均勻撒貼大小不一的碎荷葉于漆面,待未被碎荷葉覆蓋的漆面實干后,揭去碎葉片,用稀釋劑洗去葉片下未干的黑漆后貼金銀箔或撒金銀粉,外罩紅或綠色透明漆,然后打磨推光,使漆面平順無暇,而金屬光澤能透顯于漆下即成。上世紀建國初期,我國國產的第一輛紅旗牌轎車內飾,就專門請李老先生以赤寶砂工藝加以裝飾。
紫頂紋綜合應用了各色推光漆和色漆粉,不做厚漆起花,而以各色推光漆中夾撒的色漆粉起花,因最后一道漆用紫色推光漆而得名,這種工藝實際上是李先生結合了自日本習來的色粉蒔繪工藝以后,結合傳統變涂彰髹發展而來的一種綜合工藝在。紫頂紋一般髹各色推光漆五層,對打磨技法的要求極高,制作成功的漆面紫藍交映并帶有微小的黃黑小圈相間。
海潮花技法的起花屬于刷絲法,李芝卿用細瓦灰混合白石粉,再調和生漆和推光漆,制成略稠厚的漆料,以圓形粗棕刷沾調好的漆料繪如海潮紋,干后全面厚涂黑推光漆,蔭干后再以黑色漆輕擦于潮紋上,以白漆點擦潮頭部位,待實干后以頭發拌瓦灰擦洗和推光后即成翻涌的波浪紋樣。
朱雀紋是以手指起花的變涂工藝,漆面上先涂刷白推光漆后,再以朱紅推光漆以手指點出花紋入蔭,干燥過程中,點上的朱紅推光漆稠厚而起皺,干后以刮刀刮去起皺的部分,修整后在刮去的部位再上白推光漆,其后磨、推、揩光,漆面效果如朱雀飛逐白云,對比鮮明可愛。
仿古瓷窯變的技法是李芝卿的一大創舉,他以黑漆、色漆分別與汽油混合制成流動性強的“漂流漆”,先在器面上刷黑漂流漆,然后在局部以手點或刷絲等手法以色漂流漆起花,并擺動器物或漆畫,漂流漆的流動特質使黑漆與色漆自然流動成為自然狀態,其后入蔭,待干后,磨平推光揩清,即成如宋瓷窯變的特殊效果。除了黑窯變外,李芝卿還善制綠窯變、朱砂窯變,起花方法也不限于兩種漂流漆間的自然漂流起花,還可以漂流漆為底色,其上以刮板點拍、滾珠滾動的方法起色漆花紋,干后漂流漆與起花部位色漆自然融為一體,其類似瓷器窯變的花紋可以有無窮變化。
拷貝紋樣后,選用新鮮的生漆在中涂漆面的紋飾部位上厚涂約1毫米厚的漆層,入蔭室使它在干燥過程中自然起皺,待其內部實干以后,再根據具體需要在皺漆部位罩涂色漆、上箔粉裝飾,最后研磨推光完成。皺皮起皺本是傳統漆工行業所要避免的失誤之一,李芝卿卻對偶然的技法失誤重新審視、善加利用,使之成為當代漆藝家常用的重要裝飾語言。
李芝卿先生是當代中國漆畫藝術最早的實踐者之一,自上世紀30年代初與人合作創作的大型漆畫到70年代去世,他一生創作數十幅漆畫作品。正是在他以及他所培養出的大批人才的帶動下,當代中國漆畫藝術才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法、藝術內容和審美形式,同時也使福建成為當代中國漆畫的先鋒重鎮。
受到傳統漆藝原材料特性的限制,在黑、紅底色上使用色漆描繪的傳統技法表現力受到很大的局限,使得漆畫往往給人較為古拙、暗啞的視覺感受,限制了漆藝接近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發展。在漆畫創作中,李芝卿大量使用了變涂技法,例如他的漆畫名作《鼓山風景》(1956)、《武夷風光》(1959)等作品中,綜合應及了多種漆藝技法,其中表現山水風光的云氣、水紋、山石、樹干肌理等部位,大量應用了變涂技法。在吸收了國畫、油畫的表現方法的同時,善于利用變涂漆色的變幻,綜合變涂、鑲嵌、描繪、堆鼓等技法,在同一畫面上塑造千姿百態的肌理效果。漆畫畫面構成的設計性和局部肌理變化的偶發性有機結合,為現代漆畫創作的多元化語言表達提供了思路,其效果之奇幻多姿,正是當代漆藝語言的特色所在。
作為自民國時期起就開始長期漆藝實踐的老藝人,在解放前的工藝市場上為了生存,許多漆藝技法的具體手法都是秘而不宣的。從日本歸國后,李芝卿先后在福建地區的多所學校的漆器科任職教學工作,解放后,更是在他的建議下成立了福州工藝美術學校,為新中國的漆藝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李先生自1953年到1966年的十幾年時間中,根據多年技法經驗,制作了百余件漆工藝髹飾技法示范樣板,其中屬于變涂工藝的漆樣板占有其中最大的數量比例。此外,李先生還于1958年出版了《漆器制造技術》一書,其中變涂工藝所占技法比重亦為最多,相當部分內容可與漆藝技法樣板實物相互對照。李芝卿的漆藝技法樣板是他個人一生漆藝技法實踐創造力的匯總,種種“絕活”的展現令人嘆為觀止,其中難能可貴的不僅是寬容開放的傳藝胸襟,更是在于李先生對變涂技法的研究,提示后人這一領域的大有可為,激勵后人努力實踐加以開發利用。
多年的漆藝傳習,使李芝卿先生培養了一大批福州漆藝界的中堅力量,如鄭益刊、鄒長琦、施萱榮等等。在李先生的影響下,變涂技巧被廣泛應用于當代漆畫創作,層出不窮的新技法不斷得到衍生。李芝卿對中國當代漆藝變涂技法在創造、應用以及傳習推廣等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謂功業卓著、遺澤后進,其高超技藝與寬廣胸襟永遠使人追懷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