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工學院224051)
中國畫是世界文化遺產中一種特殊的畫種,它是用顏料在宣紙、宣絹上的繪畫,是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中國畫的內容和藝術創作手法反映了中華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人生及社會的認識。“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被奉為國畫的創作圭臬。創作的理念是融化物我,創造意境。文人畫還提倡“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中國畫與書法水乳交融,有人認為本質上是書畫同源,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強調骨法用筆,而繪畫與書法、篆刻藝術三者之間相輔相成。
中國畫具有自身的審美體系并具獨特的審美內涵,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是中國畫的支柱,中國文化精神蘊含于現存的民間藝術等作品之中。“中國畫是‘道’的藝術,自古以來,中國畫和中國畫家就有由畫體道、由畫正道、由畫弘道的功能與職責,所謂‘觀物比德,以畫載道’”。如《論語》所言“本立道生”,國畫中蘊含了豐富、深邃的“畫道”。而文人畫的興起,又使國畫別具一格,因為畫家具有多方面文化素養,文化與道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趙孟頫曾言:“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鼻宕瘽钟校骸笆侵袷翘m皆是道”之論。比如中國畫蘭草具有固定的程式,通常技法 是“一撇,二交,三破”。這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如花鳥畫中葉子的畫法,畫家大體講求陰陽向背,也《周易》中“一陰一陽謂之道”的體現。中國的山水畫中多用坡陀樹木,講究主峰突兀,輔之遠山伏臥,再以水域汪洋,常給人清幽而荒寒蕭索之意境,體現了空靈、寂滅之境?!巴形镅灾尽蓖ǔJ腔B科慣常套路。鄭思肖畫蘭不畫根,意指無根即無家可歸;朱耷畫鳥皆白眼,乃預示白眼看人;徐渭的《野葡萄圖》正寓意人生失意、懷才不遇。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畫理又奧妙無窮,而畫法又充滿了無窮的智慧。而石濤又說“無法乃至法”,這有涵蓋有無相生,無中生有,生生不息無窮天道。中國畫乃博大精深,生機無窮也。
中國畫既要講究“形似”,更講求“神似”。畫家作畫常?!皩懸狻薄ⅰ皩懶浴?、“寫心”,而狀物乃是為了“寄情”。從這一點上看,北京大學朱良志先生發現了倪瓚作品的意義。只要達到“清凈”或“清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到了道的無為而無不為。這種修身方法可延伸到藝術的思想風格,營造一種凈空虛無、寂空自我的境界,一種自然天成的道性。中國畫的色彩特立獨行,特別以墨色為主色塑造靜境。道家提倡“致虛靜”,主張恬淡的修養,把彩色的絢爛之極引向墨色的平淡,這絕不是墨的簡單變化,也一種精神境界的展現。儒家把陰陽交替為宇宙的根本規律,黑為陰,白為陽,墨白的兩極正合自然之性。中國畫由漢唐發展至宋元之時,文人畫開始興起,文人畫多為水墨畫,以墨為主要的繪畫材料。文人畫重筆墨情趣,運用墨的干、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唯取真淳,返樸歸真、大巧若拙。文人畫使中國畫逐漸成熟,文人畫的成熟也使得筆墨達到極高之境界。
中國畫是意象的藝術,就人文精神而言,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無論孔孟子還是老莊子都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統一,情與理,心與物,超越與內在的和諧統一。這使得中國文化具有崇尚“和諧”,“中庸”之道的顯著特征。齊白石的繪畫富有情趣也接近生活,深受老百姓喜愛;黃賓虹過于注重精深的“理”,人們需要進入他的思想世界才能夠了解其繪畫境界。齊白石講究通俗,黃賓虹追求文雅,潘天壽也是如此,而他們的文雅都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礎之上的。都是建立在美好的天人關系基礎上。中國畫還講究情與景,意與境。中國人說:“意與境會,是為氤氳?!奔此^‘意’是畫家主觀思想,‘境’是畫家制造的境界。而意境表明主客合一,亦即造化與心緣的結合。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碑嫾以诼撓底匀弧⑸鐣c人生的基礎上創造一個主觀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脫離現實,而是一個高于生活的境界。黃賓虹先生的創作融合了中國文化的宇宙觀,體現一種辨證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陰陽平衡,五行相合,大化成中庸。中國文化有兩個關鍵詞“和”與“合”,“和合”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特征。黃賓虹的畫作渾厚華滋,他的理論“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直達中國畫神韻。觀賞他的積墨畫,給人一種里面干濕濃淡、焦濃重淡輕全有感覺,這就是辯證思想在藝術中運用范例。因此,人們如果能夠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八大山人、齊白石、黃賓虹的作品,可能才會把握他們作品的內涵和精神。
“致中和”是儒家倡導的美學理念,這一理念也體現在藝術創作領域中。如中國古代的宮殿在設計方面都會以中軸線為中心,向兩邊呈對稱形式鋪展開來,彰顯出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而在詩詞書畫理論構建方面則以“吟詠性情”作為中國人審美心理的一大傾向,使中國詩畫朝著抒情達意方面發展,當代的繪畫藝術創作仍然受其影響。老子提倡師法自然,這一點與儒家人為的“中和”之美相去甚遠,但兩者相反相成豐富了中國文化,也使繪畫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鬃訉Α袄L事后素”情有獨鐘,表面上說的是繪畫之理,實質卻大有深意。大體意思是即繪畫時施足五彩,在經歷過絢爛之后,才體會到素色的可貴。并由此及彼,由彼及人,體現了人生終須由繁華歸于平淡,由矯揉回歸自然的本色狀態。這與道家思想有是水乳交融。今天我們無論從對孔子的思想和經歷去探究,還是從人生哲學,審美意趣上去分析,這一解釋都很有價值和啟發意義。從《論語》記載來看,孔子也確實是一個返璞歸真的人,充滿智慧的人。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第一》)。尤其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中,當曾皙言其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先進第十一》)。這些記錄生動表明,孔子為了“天下有道”而奔波改良,但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一份平和淡泊的心境。他的為人和心境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不慕榮利,淡泊守真的傳統,深入到后世的詩歌、繪畫乃至為人處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歷代中國文人的人品和人格。
中國傳統水墨畫在創作過程中,決不能回避“氣韻”內涵,唯有講究氣韻”作品才達到達到靈動、形象的藝術效果?!皻忭嵣鷦印弊鳛橹袊鴤鹘y繪畫理論的重要審美范疇之一,它指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奏和意蘊。中國繪畫的思想一個重要的要義就是“氣韻生動”,它成了中國繪畫美學中重要標準。而“氣”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它本身無法被人看見。氣韻只可意會,難以言表,不可言傳,任何教條禮法對之都毫無約束。氣韻理論源于先秦、兩漢時代的“氣本原”說,當時思想家認為充溢于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與生命的基本原質。氣韻觀念最先見用于魏晉期間品評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氣質和儀表風尚;繼而被轉用于文論,用以討論作者的思想個性對作品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和意義。
“氣韻”并非虛幻之談,在一幅作品中表現在諸多方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表現出生命的力量;二是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氣質、個性;三是表現出內在的節奏、韻律;四要看它是否具有雅韻之美。一幅作品要表現出“氣韻生動”必定是精、氣、神、韻兼有的作品。人的性靈的傳達是中國畫藝術的根本。從客觀方面來說,“氣韻”是作品對象精神氣質的表現;從主觀方面來講,指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內在的蘊涵,必須體現畫家心靈世界?!肮菤怙L神,為古今之絕筆”中國畫既強調主體精神世界,又肯定宇宙與主體精神兩者之間聯系和統一。
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歌賦與中國畫也相得益彰。中國畫與中國詩水乳交融,歷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蘇東坡曾經說過:“味摩潔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蔽娜水嬕栽姷囊饩匙鳟?,以畫的意境作詩,詩畫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啟發,正真做到了在意境層次上不同藝術類型的融合?!霸娭杏挟?,畫中有詩”的特點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畫的意境,促進觀畫者想象力極大地豐富,繪畫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斷提高,逐步增強。特別是隨著文人畫的出現,以及之后的逐步發展、壯大,使得中國古典文學與中國畫結合逐漸密切?!皶嬐础保蚨袊嬛械念}跋集詩文、書法篆刻于繪畫一身,文學性與繪畫藝術性巧妙結合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價值,使其成為世界美術史上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畫的抽象韻味和豐富內涵得以體現,使中國畫充滿了文化內涵和品位,同時也打上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的烙印。
國畫的實質是表達出事物的內在本質——精、氣、神,創造空靈的意境,創造情思暢想的藝術空間。以寧靜致遠的無我境界去通靈和體驗人的自性之美,畫品、人品往往和繪畫糾合在一起。透過文化的法眼在繪畫語言與審美體驗的結合點上,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感受精微的筆墨語言抒發源自內心或者超驗的精神世界。誠如傅抱石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民的某種樣式?!币虼?,國畫傳統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是互為表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