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210000)
作為人類的實踐,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的創造活動。我們的自然世界存在的多樣顯示,決定了藝術家對自然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多媒介、多手段的把握和表達。在眾多藝術品類中壁畫是以自身獨立的方式存在著的,即通過物理手段塑造具體可視的空間形象,經由生理的視覺通路之傳達,在人的心理上引起感情效應的過程。
康定斯基曾指出“藝術家必須忽視各種公認的和未曾受到公認的傳統形式之間的差別,忽略它所處的特定時代中轉瞬即逝的指示和要求。他必須觀察自己的精神活動并聆聽內在需要的呼聲,然后他才有可能穩妥地采用各種表現手段,不管他們受到世人褒揚還是貶斥,這是表達精神內涵需要的唯一方法。內在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激發都是神圣的,而是自內在需要以外的一切激發都是可鄙的……”
“這種精神自由和生活中的精神自由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現代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都證明,藝術創造的最深刻根源,是來自個體生命的內在沖動,因此,任何外在生命主體的科學法則便都成了束縛心靈的異己力量,是一種客觀的他律”。比如自80年代北京飯店開創現代壁畫以來的明暗、透視、色彩等繪畫語言或者木刻、陶瓷、浮雕、漆畫、繪制等材科都是他律因素。由此可見,所謂“自律”就是藝術創作者自我意識與情感的表達,藝術作品中存在著很大的藝術家的心理自主空間。心理自主空間是源于心理的真實與審美的需求。是一種純凈的空間,用繪畫的形式,靠畫面本身來傳達當時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沒有如政治,經濟,明暗,焦點透視,解剖等他律因素的介入。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情感活動的產物,是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體現。當人類為了記錄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而第一次在石壁上進行有目的涂抹時,巖畫產生了。這就是最早期的壁畫。這時的壁畫不知道算不算是創作呢?不過他一定是人類的一次壯舉。人們在當時的條件下利用自然氧化的赤鐵礦石和燃燒動物油脂所產生的碳黑等作為顏料,在石壁上繪出或用燧石等堅硬石器刻劃出圖案,或者將兩者結合的方式,以其生動的形象性進行交往進行交流。在那些圖畫里形象地表現出了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生活上愿望的表達。比如,對豐收的渴望,對大自然想象的迷茫不解,以及生老病死的困惑與探究。在文字出現之前,巖畫不可避免的代替了文字的功能,用形象來完成敘事表達自己的情緒。總的來說在人類文字文明到來之前,人們將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東西以繪畫的方式公布于眾,這些繪畫有的用來傳授知識,有的表現出對神靈的崇拜,有的則是記錄了人類在情感生活中的表達方式——舞蹈。這些畫面都直觀地反映出人們的生活。以將軍崖的巖畫為例,其所在地是東夷部族的祭壇,在祭壇中間有三塊青石是他們崇拜的“玄鳥”,從中可以看出繪畫者(今天我們稱為藝術家)赤裸裸展現了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的需求,不受任何他律因素的影響。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逐步認識了人和自然的關系,并意識到應該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對自然獲得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同時又能保護人類自身的安全。因此壁畫這種藝術便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起來。同樣,在此期間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也不斷地受到外界他律因素的影響,改變著他的創作方式與表現方式。
在中國,隋唐時代是壁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作品遍及宮殿、衙署、旅社、寺觀、石窟、墓室,而題材也很豐富,有佛教畫,人物畫、山水、花木、禽獸各畫類俱備。以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為例。隨著外來繪畫形式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寫實性繪畫的發展,人體解剖的知識漸漸充實起來,暈染畫法的技法增強了當時畫家對體積的認識。這些知識與技法在當時線描的表現與著色的效果上給與了很大的幫助,因此,在現存的唐代曹家壁畫中的佛、菩薩,作者在創作他們的時候,用柔軟的毛筆,運以剛柔之氣,使線條剛柔并濟并運用自如。用色再也不是南北朝時的粗狂單純,取而代之的是調和與堂皇,并以多色并用。很多地方用到了金色(金粉),以顯示佛殿的莊重和堂皇。在技法上有用重彩分層,分面地推暈,加強了立體感和光影關系,使畫面的真實感加強很多。這一切的改變告訴我們作者在壁畫中已不在那么隨心所欲的隨意表達自己所要的,畫面的“自律性”已不在單獨存在,更多的是被畫面中“他律”的再現因素所影響。即作者除了描繪當時的場面,故事以外,只求一個真字——與現實更加靠近,更寫實的表現當時人們真實的生活場景。
除了能從畫面直觀的看到這種“他律”對我國壁畫的影響外,南朝宋武帝時謝赫的“六法論”更充分全面的展現并證明了“他律”對壁畫乃至整個中國畫的影響。如其中的“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指的是作為表現手段的“筆墨”的效果。
由于古希臘的“模仿論”丶文藝復興時維泰洛的透視學,解剖體系的建立,卡拉瓦喬的明暗造型等使得畫面又線描到涂繪,由平面到縱深。由封閉形式到開放形式,并且每個時期都有大師在這種體系中增添新的內容,西方國家的壁畫也同樣受著越來越多的“他律”的影響。
達芬奇是個善于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的藝術家。他曾經說過:“一張人物畫,或其他形式的人物表現,應該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地從他們的姿勢中察覺到他們的思想……就好像一個聾子看人講話,雖說他不能聽見,但依然可以從兩人說話的動作姿態中揣度他們討論的主題。”《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剛好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出現之前,所有的畫家在畫面的布局上都是將猶大與眾門徒分開表現,構圖基本上是耶穌與宗徒圍桌而坐,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但是,達芬奇放棄了這種畫面的表達形式,大直接讓畫面中人物全部面向觀眾,按一字形排開,耶穌居中,以背后窗戶亮光為襯托,突出其人物形象。十二宗徒分成四組,各組之間通過人物形象的傾斜和手臂的穿插使畫面即統一又有變化,即豐富了構圖又避免了絕對對稱。從光線上看是明與暗的對比,圖中十三人只有猶大一人的臉在暗處,更顯示出他的陰險與卑鄙。達芬奇正是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來刻畫這一時刻的人物內心活動……從這幅畫我們可以看出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的深入觀察和研究,并新穎的構圖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連接在一起,使觀者感覺身臨其境,具有較好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可見“他律”在他的壁畫創作甚至其他藝術創作中都無處不在的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畫面的效果,主題表現具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直到二十世紀為止,好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都是主要尋找自然的描寫、自然再現的這條路,可見“他”在創作中已經舉足輕重,在這種“他律”的束縛下,藝術家勢必處處都受到透視、解剖、明暗、色彩等科學法則的影響,并在畫面表達方式的選擇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達芬奇的創意、構圖與對解剖深刻認識可以證明這一點。無論是色彩還是構圖表現方式上,藝術創作者力圖在畫面上呈現逼真的立體視覺效果,而這種視覺效果的呈現技法主要在于透視法的運用,正是由于透視使得畫面的二維空間仿佛有了三維空間的逼真感。但是在我看來“他律”只是形式上的幫助,對創作作品的靈魂卻沒有本質的影響。相反地,本人覺得只有藝術創作者自我意識與情感的表達,才可擺脫客觀自然的枷鎖,進入真正的創造境界。
庫爾貝曾經說過:“繪畫應該去畫眼睛直接能看到的東西。”在那以后很多畫家開始注重自我感覺的表現,探索繪畫自身語言的要義,追求繪畫的“自律性”,極力擺脫繪畫中的“再現”因素。從此“自律”在繪畫上越來越清楚地顯露出遠高于“他律”的重要性,那才是一副好的靈魂,根本所在。在高校公共藝術創新實踐中,必須認識到這點才能充分調動創作者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進行創新實踐。
以南京建鄴區的一號地鐵線為例,由南京藝術學院承接設計制作的地鐵壁畫中的元通站的壁畫。她是一幅玻璃墻面壁畫,由大小相同的五彩水晶球組成,遠看猶如一個色彩斑瀾的萬花筒。這萬花筒般的畫面,展現的是現代生活氣息的縮影,將簡約時尚和生活堅硬相結合,是南京地鐵壁畫壁雕中唯一一個現代抽象作品,用設計者的話說:“這幅壁畫的主題就是城市影像,遠看像座城市,好似燈火點點,近看是色塊光斑,所以它就是一個現代城市的萬花筒,美好城市生活的最美寫照。”這幅壁畫讓整幅地鐵壁畫采用直觀的情感表現方式,有別于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給人以輕松愉快、和諧的感受,能激發人們向往健康,向往生活,向往發展與前進。這種創新的表達方式,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設計。它不受客觀世界的局限,依據設計者的主觀審美理想來設計、以概括、歸納、簡化、重構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充分發揮了人的自律,其中“他律”手法為基礎再創造,充分發揮了“自律”的主導性作用,使藝術設計作品裝飾性更強,更能凸顯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作品給人帶來不一般審美觀賞作用。
綜上所述,一幅好的公共藝術作品的誕生,是大眾理想的結晶,現代壁畫也是如此。在這幅作品中“自律”與“他律”是并存的,是辯證統一的。雖然有著很多的他律的表達方式如透視、解剖、明暗、色彩、變形等,但是“他律”不是全部,太重視這方面的運用畫面就會容易僵化,教條,容易失去美。在高校藝術創新實踐中,一幅藝術作品的作者想表達什么思想。想讓這幅作品的觀賞者領悟到什么,卻是那種“筆隨心走”,是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內心“自律”所決定的。因此,藝術是人內心強大的“自律”的引導下,利用“他律”創造出來的。“自律”的存在更為重要。藝術創造者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就會想到用手中的繪畫工具去表現他所感受到的美:看到了進步,就反映他所感受的鼓舞:當然,看到社會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因子,他也會用手中渺小的繪畫工具去抨擊。因為他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有他的生活,而藝術來源于生活。然而“自律”并不是創作者可以任性地在其藝術作品中隨意表達作者的情感,還必須通過一定的審美形式與技巧恰當的表達。因此,“自律”是有限制的自由,與“他律”互相依存是一個整體。只有明確了他們兩者的關系我們才能在高校藝術創新實踐中得到傳承與創新,創作出震撼人們心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