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業大學430000)
在當代藝術中,不論是立體的裝置、雕塑,還是平面的繪畫,作品中所運用到的材料多種多樣,其中有些材料一出現,能立刻感受到中國風迎面襲來。比如玉,比如瓷,比如絲綢,比如宣紙……仿佛這樣的材料浸入了濃重的中國意味。本文將對這些材料進行初步的歸納探索。
第一類材料,是與中國的歷史發展密不可分的,代表了中國某個時期的興盛,比如青銅、瓷等。
1.青銅。隨著青銅的冶煉技術和多樣化的青銅器皿的出現,中國歷經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進入了持續了1500多年的青銅時代。當我們看到陳列于博物館中的青銅器時,看著壺、尊、簋、鼎……仿佛看到夏商士族正席地而坐、烹肉煮水,看著爵、觚、斝……耳邊仿佛響起了春秋文人的觥籌交錯之聲,看著斧、戟、戈、盾……周圍仿佛喊殺四起、置身于戰國的金戈鐵馬、征戰沙場。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力與技藝的完美結合創造,從采礦、冶煉、制模、制殼、熔煉、澆注、到鑄造,最后制作出精美的古代青銅器,涵蓋了兵器、飪食器、酒器、盥水器、樂器、雜器等,是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后滄桑、理想和信念的載體,記錄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重要的歷史。
2.瓷。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生產制作瓷器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瓷有白瓷,黒瓷,素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其中以青花瓷最為出名。瓷器開始在世界各地流通是在唐代,而中國明代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使瓷器成為中國海外經貿的必需品,它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文化。日本三上次男曾經在《陶瓷之路》書中這樣描述:“陶瓷是跨越中‘世紀東西方世界的一條友誼的紐帶,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往來橋梁。”眾所周知,英文China代表中國,而這個單詞的原本意義就是瓷器,我們可以窺見“瓷器”以其獨特的技術與美感,在世界文化中使中國特色永駐人心。
第二類材料,是被賦于了中國文化中的特定含義,如比作君子的玉,又如寧折不彎的竹。
1.玉。玉的歷史已有一萬多年,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國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所謂玉之五德,即仁、義、智、勇、潔。“潤澤以溫,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用玉、愛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懷,君子玉不離身。《山海經》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載玉,在一萬兩千多年前玉就被作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飾佩戴了。早在商周春秋時期,“玉”就與當時的宗教、文化、政治、道德、倫理等息息相關,正是“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所以以禮用玉、以玉節禮。因此,在中國的文化中,玉不但是一種可雕琢的材料,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情懷的代表,“玉”是中國從古至今文明延續中不可替代、不可抹去的一筆青麗色彩。
2.竹。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布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是謂“君子不可居無竹”,竹在中國有著意趣高尚、寧折不彎的文人志氣,這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古代文人劉巖夫對竹的實用功能做了精辟的論述,竹之“及乎將用,則裂為簡牘,于是寫詩書彖象之辭,留示后代。微則圣哲之道,墜地而不聞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歟?至若簇而箭之,插羽而飛,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劃而破之為篾席,敷之于宗廟,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為箎為簫,為笙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禮樂之并行也。”青翠挺拔的竹子,在中國人的心里是迎霜傲雪的青青凌云志,竹的四時長茂讓人津津樂道,并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的美譽,更將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又合稱為“四君子”。
第三類材料,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由于歷史的浸染,當這些材料單獨的出現時,也能給人以中國風的感受,如國畫的宣紙、如織繡的絲綢等。
1.宣紙。宣紙是中國手工紙中最為著名的一種,它和湖筆、徽墨、端硯一起稱為“文房四寶”。宣紙是的一種皮紙,以青檀皮為重要的原材料。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宣州地區曾在五代十國時期,生產出了名滿天下的“澄心堂紙”,被形容為“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曾有詩云:“昨朝人自東郡來,古紙兩軸緘滕開。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而這,正是宋代詩人梅堯臣得到歐陽修贈的兩張南唐后主李煜監造的“澄心堂紙”之后,滿心歡喜,賦詩如此。由此可見窺見一斑,宣紙在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有“紙壽千年”之譽的宣紙不但是一種技藝的流傳與傳承,更是中國獨特的文代魅力之源。
2.絲綢。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絲綢,在中國的歷史悠久。相傳遠在黃帝時期就有了織綢的技術,據《通鑒綱目外記》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商周時期,已出現羅、綺、錦、繡等品種,其圖案與色彩的美麗達到了驚人的地步。秦漢以后,絲綢生產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據古書記載,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就早已帶著絲綢國禮出訪各國。公元前5世紀,西端到達希臘的草原絲路形成,中國絲綢成為希臘上層人物喜愛的衣料。伴隨著中國絲綢的輸出,漢唐時期形成規模的絲綢之路,成為早期文化交流的源泉。而絲綢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更是深入生活藝術各領域。如在文字方面,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以“糸”為偏旁的有100多個,許慎《說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個。絲綢對中國乃至世男人們的審美和意趣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歷史上出現了大量的描寫蠶桑絲綢的文學作品,借物抒情以反映社會文化,正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綜上所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不論是青銅、絲綢,還是竹、玉、瓷器,無一不是承載了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因此,這些材料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載體,它們的出現本身,就體現了濃厚的“中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