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150000)
磚雕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建筑結構觀念,風俗習尚,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特質。磚雕的藝術特征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去了解、繼承這一份文化遺產,以此來弘揚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磚雕的發展要按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春秋戰國的形成時期,唐代的發展時期,明清鼎盛三個時期。磚雕在歷史建筑上的應用及其廣泛,宮殿、民居宅院、村落、園林、都有精美的磚雕作品傳世。但磚雕目前的發展并不如從前,人們居住結構的改變、大量現代主義風格的普及、以及現代主義標準化的批量生產,這都是使傳統磚雕藝術走向衰落狀態的原因。
各地文化風情萬種具有地域化的差異,各地刻前的準備制作工藝也有所差異。磚雕在雕刻之前大都要經過幾個步驟:1修磚:帶水磨磚,達到表面的平整,四周直;2上樣:是指在磚面上刷一層白漿,再將圖案稿平貼在上面;3刻樣:根據圖案紋樣用小鑿在磚上邊描刻輪廓,然后揭去樣稿;4打抷:先鑿除四周的線條,然后進行主文的雕鑿,在鑿底紋,這一步要完成大體輪廓及高低層次;5出細:是進一步的深入加工;6磨光:用糙石磨細,如果發現磚的質地有砂眼,就用豬血調制磚灰進行修補,等其干后在磨光。
傳統磚雕的造型表現技法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類:浮雕、圓雕、半圓透雕和陰線刻四大類。
浮雕:俗話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逼陽成。”也就是說它的形體是依附在平面的底板上,即為微立體,形體輪廓近似于繪畫,由此人們也只能從正面去欣賞它。其表現形式多用作影壁、檐墻等部位。
圓雕:亦稱為“渾雕”。是從三維的角度進行雕刻,在造型上照顧到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賞。其表現形式多作為屋頂的螭、寶瓶、神像、寶頂等。
半圓透雕:半圓透雕它是介于浮雕和圓雕之間的一種雕刻形式。它在浮雕的基礎上是以物象為主,鏤空作地,以虛作實,有規可循,從而達到人們可以多角度的觀賞的目的。
陰線刻:陰線刻也稱為線雕,它可分為線型均稱和不均稱兩類。前者的線條流暢、圓和,風格俊秀細膩,宜于寫實;后者線條頓挫有力,氣韻粗獷古樸,宜于寫意。其表現形式一般為輔助磚雕的細節部位的刻畫。
磚雕藝術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受不同歷史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北磚雕流派,例如京雕、徽雕、蘇雕、晉雕,被稱為磚雕藝術的“四大名旦。”
北京磚雕:北京是明清兩朝的都城,官吏、富豪宅院較多,即形成了一種官式風格特征。磚雕主要應用在皇家園林、官府以及民居的四合院中。其技法融浮雕、透雕、刻線為一爐,工藝成熟,圖案題材以花卉為主,風格嚴謹、端莊、雄厚,主要應用在門楣、照壁、墀頭、檐下、廊心墻、檻墻以及透風等部位。一般從題材的設計或內容來看,古代一般在朝為官或讀書的人家,通常會選用雕刻琴棋書畫、鯉魚、龍、仙鶴之類代表求賢、讀書的紋樣;經商的人家更喜歡富貴、平安的寓意,則雕刻紋樣多選用鳳穿牡丹、銅線紋等紋樣來祈求美好的愿望。
徽州磚雕:“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墻”是徽州磚雕的真實寫照。徽雕磚雕的發展與徽商一脈相承,徽商在清朝時達到鼎盛,身份與財富開始在建筑上細節上體現。其雕刻手法多采用平雕、浮雕、圓雕立體雕刻等,既有表現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的人物題材,又有象征萬事如意、富貴吉祥的動植物題材,幾乎無所不包,只為傳達人們美好的愿望。磚雕藝術在表現上也越加繁縟,處理上大多都是前景對象施以圓雕或半圓雕,中景如樓閣、廊柱場景多為鏤雕,背景的屋宇、山水樹林雕刻時都輔以一定的深度,最多可以雕刻出九個層次,可見當時工匠雕刻技藝的高超。
蘇州雕刻:磚雕是構建蘇州古典園林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與蘇州園林建設一脈相承。獨具清秀典雅的風格,被譽為“南方之秀”。蘇州磚雕圖案內容多取材于戲曲故事、花鳥走獸、吉祥圖案和書法等,應用技法有透雕、浮雕和線刻等,作風秀麗清新,細致生動。
山西磚雕:山西民居磚雕一直以莊重大方、完整美觀的藝術風格聞名于世。明清時期山西的磚雕藝術品,工藝精妙絕倫,注重情節和構圖,線條流暢,形象生動,雕刻層次雖復雜卻有條不紊,有著很強的藝術觀賞性。在圖案題材上也頗為廣泛,有人物故事、吉祥動植物、以及各種吉祥字體雕刻等,可謂繁花似錦、異彩紛呈。
磚雕通過浮雕、圓雕、半圓透雕和陰線刻等技法的交叉使用來表現來達到畫面空間前后對比的關系。像透雕在實例中一般常與圓雕、浮雕共同結合起來應用,其刻出的作品如附在平面背景之上,給我們視覺以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結構合理的感覺。深淺浮雕的運用使雕刻面之間產生了層次感、前后景之間有高低之分并且有穿插交會,形成高中有凹,凹中有高,彎曲自然,并且長度比例協調。
在磚雕圖案的構圖中,對節奏和旋律的表現則是以構圖調理中的反復、物體所占大小、虛實、強弱、以及主次等關系來體現的。它的構圖設計遵循著在統一中變化,在變化中延續,在延續中的反復與回歸,在回歸中的再次統一和變異的美學規律。以達到我們所看到的構圖飽滿、整體和諧的磚雕作品。
傳統磚雕藝術不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哲學倫理、藝術特點與規律以及自然質樸的美學意境都有利于激發我們今天的創作源泉。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變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