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73165)
終身教育思想產生后,終身體育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應運而生。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著重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和全社會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濃厚氛圍。這是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意見的總目標,從中可以看到體育教學目標的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著重于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梢?,終身體育對中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我們體育教育實施的方向之一。我國的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當前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尚待解決的問題。
人的身體外形在中學階段會發生較大變化。一個人的生長發育過程有兩個關鍵的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幼兒期(出生到一歲左右),幼兒期身高體重增長得最快,身高從出生時的五十厘米左右長到七十至七十五厘米,一般增長百分之五十左右;體重從三、四公斤增加到七、八公斤,增加一倍左右。第二個高峰期就在青春期(12歲到18歲),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肩寬都在青春期時快速增長,身高平均每年增加七至十公分,體重平均每年增加三至五公斤。
他們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第一,從依賴性向獨立性過渡。伴隨著生理的巨大變化,青春期孩子獨立性意向的發展日趨明顯,試圖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書本、報紙、電臺,有時還故意與父母的觀點不一樣,這是青春期孩子向獨立性過渡的外在表現。
第二,自我評價開始由“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的水平過渡。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外在性向內在性過渡,中學生的自我評價開始側重于自己內在的世界,評價內容也從具體向抽象發展;二是情境性向穩定性過渡,自我評價的內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三是依從性向獨立性過渡,中學生能較獨立地評價自己,不再盲從或重視長輩的評價。
第三,從幼稚向成熟過渡。隨著中學生身體的發育和活動圈的擴大,心理活動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認識從好奇性向探究性發展;行為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發展;生活愿望由空想向理想發展;交友由自發性向選擇性發展;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學生們身體發育越來越完善,對體育的需求也在增加,另外,心理上的逐漸成熟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意識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體育教育全過程包括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能否實現終身體育的最終目標,取決于學校體育培養受教育者終身保持從事體育鍛煉增進健康的愿望和能力。終身體育目標由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三個基本內容構成,既相對獨立,又互補交融。至始至終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生活質量、融洽人際關系,并使之貫穿于人的成長過程。
我國的許多學者在終身體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思想不重視,中學生感受不到終身體育意識的意義,直接導致對參與體育活動缺乏興趣,從而不進行體育鍛煉。雖然實行了課改十幾年,但是,學生、老師、學校面臨的主要負擔仍然是升學的壓力。學生為了取得文化課好成績就盡量減少或不參加參加體育活動,班主任老師也只要成績而對體育放之任之。整個學校為了升學率出現重文化學習輕體育鍛煉的現象仍非常普遍。
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不足。有些同學想參加體育鍛煉,或想參加某項體育活動,但是沒有體育場地、器械,就會影響體育教育的實施,從而影響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形成,這種情況在有些地區還是比較嚴重的。另外,存在著學生接受能力差、老師的教學內容、方法、形式老化單調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人們對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 首先是從感性, 然后才能到理性。中學生先要對體育活動感興趣, 才能逐漸接受體育,并且融入到體育活動中。教師在內堂講課時應挑選社會普及度和關注度較高的運動項目,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地講解運動項目的起源、歷史、演變以及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至今人們為什么熱衷此項運動。讓學生在思想上有了解, 有一個感觀的認識,從而改變學生的看法, 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從不想、不敢到我想、我能行,使學生從心理上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意義。
自我鍛煉能力是養成終身體育的重要體現。教師應充分利用項目特點,凸顯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 依據學生興趣特點,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親身體驗體育帶來的的快樂和活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在獨立練習過程中的調控能力,識別準確信息,逐漸做到自我修正, 使學生身心在體育活動中得到發展,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多數中學的場地設施與在校學生人數相比嚴重失調,與國家標準差距較大,體育器材嚴重不足,更談不上種類齊全。這樣的場地設施連正常的體育課都不能保證,何談全面普及體育活動呢?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他們終身體育意識,我們要呼吁政府主管部門重視體育價值,加大體育投入,擴大宣傳力度,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體育文化產業,加強和改進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增加對學校體育的投入,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體育運動需要。
體育教師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一環。中學生有的喜歡足球,有的喜歡羽毛球、有的喜歡民族傳統體育,有的要咨詢裁判方面的知識等等。體育老師都有各自擅長和薄弱的領域,要想贏得學生們的信任,老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面,加強自我進修,掌握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體育教師還要跟隨時代發展,利用好網絡信息、多媒體、自媒體,傳遞體育正能量,營造體育氛圍,讓學生從多重角度體驗體育魅力。保鮮好奇心是提高體育教學創新能力的源動力,為使體育教學常教常新,老師應備好預案,大膽創新,把最新的體育信息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體育興趣。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一種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 如: 語言法、直觀法、完整法、分解法和矯正法等, 而隨著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 體育教學也必須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 利用它的光、聲、圖像等功能手段, 配合言傳身教的教學方法,把更多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體育信息及時地傳播給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自媒體優勢,構建體育交流平臺,保持師生溝通順暢,掌握學生的鍛煉進程,及時反饋指導信息,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