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夏楚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偶動畫的歷史與傳統意義上的手繪動畫的歷史一樣長,甚至可能更老。近年來,民族化和國際化的道路已成為動畫制作團隊創作努力的主要方向。那么既然選擇這樣一條路道路,就不可能脫離它所依賴的傳統文化的土壤和基礎。作品中所體現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去了解和保護非遺。因此,如何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偶動畫的形式宣揚出去,如何努力地挖掘非遺中的傳統元素,將其合理運用,對偶動畫創造進行一個提升,是我們需要探討的重點。
泰順藥發木偶戲,又名放花木偶,起源于宋代,是一種具有獨特觀賞價值的漢族民間工藝,由火藥驅動。主要用于農村地區的廟會,年節和壽誕等大型活動。僅于浙江省泰順縣區域內仍保留有原生態的技藝。據研究,泰順藥發木偶原本是宋人的煙花雜技。“煙花”和“木偶”結合在一起,所以有了“藥發木偶”。然而,木偶只在以煙花這個種類流傳,木偶戲中真正使用的表演很少。在邀請方的要求下,才偶爾會使用一“樹”藥發木偶。
偶動畫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受到創作者和觀眾生活的歷史時代,地域及其民族文化現象的影響。這些影響創造了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趣味和思維方式,也決定了創造力的差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晶。許多都面臨著沒落或后繼無人的狀況。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視聽內容的創作上,它還滲透到偶動畫的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偶動畫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講故事動畫。可以說,在偶動畫的制作過程中,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運動規律外,所有的設計標準都是靈活的、可操縱的。因此,與其他形式的動畫相比,非遺中傳統元素的應用在偶動畫創作中具有更強的優勢和可操作的空間。
傳統戲曲就像被時代拋棄的舊事物,如何適應現代化,永遠是許多研究者探討的問題。然后,在戲劇可以現代化的許多方式中還有另一種方式 —與偶動畫相結合。1947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木偶電影《皇帝夢》,以夸張的手法揭露國民黨政府黑暗。在1948年的木偶紀錄片《長恨歌》中,昆曲歌曲被添加,這為作品添加了一份凄婉的情感。在那之后,在大眾視線里只出現幾部不成規模的木偶戲,戲曲和動畫再也沒有結合創新。而泰順藥發木偶戲也是一種戲曲文化,這種珍貴的戲曲形式鮮少得到人們的關注。在多媒體和跨媒體的大背景下,現代技術的成熟,都讓偶動畫的制作方法和技術得到提升。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成熟的傳統偶動畫制作過程,或者使用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進行創新,這樣即使是動畫作品也有多樣化的視覺化表達。
藥發木偶戲的獨特表現在于它是使用火藥作為驅動力的,基本單位是“樹”。因為它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毛竹竿上完成的,長度為13到15米。在絢麗煙花的襯托下,木偶戲顯得更生動,非常具有觀賞價值。但是一般制作火藥是由傳承人自行制造,但是中國法律行為上又是不允許私自制造火藥的,所以這也是很矛盾的點。但是如果我們將藥發木偶表演方式的獨特性運用到偶動畫里,既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絢麗的一面,也能避免藥發木偶戲在現實中自制火藥非法和火藥易傷人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豐富偶動畫的創作形式。
藥發木偶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的傳統元素以多種方式在偶動畫中進行演繹。將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煉出的精華可以直接用作動畫作品的表現主題,并且通過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給偶動畫創作增添一抹趣味審美。傳統文化元素在偶動畫創作中的形式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有必要豐富動畫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利用民族文化語言來詮釋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現象和符號,已成為現代偶動畫藝術創作中的研究熱點。用于創建偶動畫的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在創作概念中加以考慮和靈活轉變;在創作過程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加以現代化轉型,加強體現對現實生活的人文化關懷。總之,優秀的偶動畫作品需要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細化和創新,使內容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表現形式更符合觀眾的訴求心理。
如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藥發木偶戲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去解決,將藥發木偶戲與當下比較流行的偶動畫結合起來,通過偶動畫形式的廣泛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欣賞到“非遺”的魅力,從而自發的去保護和傳承非遺,而不是呆板的通過紀錄片被動的“受教育”。同時,戲曲文化與偶動畫的結合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而藥發木偶戲獨特的表演形式也是豐富了偶動畫的創作形式,在制作動畫進展的同時,它還可以保留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