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貴州省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系
近年來,高校開始實施教學改革,其作為2011計劃(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的主要內容,除改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外,還要有機結合社會發展、人才培養,為社會發展提供足夠優秀的人才,提高經濟水平。下面,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從以下幾點對協同創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第一,立德樹人的原則。現如今,立德樹人的回答仍然是如何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協同創新也要遵循該原則,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改革方向的準確性。育人作為協同創新的主要目標,除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外,還要重視育人效果,使德育教育成為自主開展的教學活動,實現立德育人。
第二,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原則。協同創新高校教學改革需要遵循本科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導向,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導向,從解決現實問題著手,找尋有效的解決策略。教學手段落后,建設投入不足,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完善等,緊抓這些問題關鍵點,分析社會未來發展需求,創新實踐教學,體現協同創新的獨特性。
第三,特色高水平原則。2011計劃的實施,彰顯著我國的創新能力,該計劃除要了解協同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外,還要促進高校發展,提升人才培養的能力,滿足忠孝兩全的需求。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推動高校改革和發展[1]。
協同創新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明確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若仍使用原本的教學目標,協同創新就相當于一句空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設置明確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協同創新模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比如可從原本的學科目標培養轉變為多學科培養目標,從而培養優質、復合型的人才,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要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革新,因此培養目標是一流的,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模式和方法,就無法滿足目標要求。按照需求導向,設置多學科的培養規劃,實行學分制;重視學生體驗,歸還課堂地位;重視實踐、理論相結合,適當增加實踐比重。同時,還要聘請協同單位專家授課,更新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成績。在學術委員會的框架下,無需制定教材、限定方法,僅重視新技術的鉆研和講解。完善資源數據庫,積累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部資源,更新課程推送系統,提高協同單位的服務質量。
在協同創新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對教師評聘機制進行改革,從按需設崗、任務驅動等角度聘用人員,整合協同單位的現有人力資源,全面落實聘用機制,改變用人管理模式,禁止任人唯親。明確教學和科研任務,及時考核,提高工作能力。同時,還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借助校內講座、送出去等方式學習知識,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協同創新需要遵循實力、實效原則,堅持高起點選拔。在高校未獲得自行招生權限時,面向協同單位招錄優秀本科生,依托相關高校、產業需求組建協同班級,或交叉融合學科后設置能夠體現學校特色的專業。建立跨校服務政策,解決協同班級存在的問題。按照協同院校簽署協議,落實成績互認、學費補償、檔案管理、組織發展等機制,動態監管相關措施的實施過程,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建立長效機制[2]。
在對主客體進行評價時,改變以往傳統的學生評價教師、學生互評模式。結合教學課程,建立學生自評機制,督促其自我反思和改進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引入其他機構的評價體系,為日后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將學生作為中心,制定課程評價、反饋機制,根據日常和最終的評價結果修訂教學方案;定期公布人才培養報告,及時公開評估結果和績效考核結果;量化教師教學質量,并納入考核體系中,使其放心、安心的教學。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協同創新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協同性、關聯性強,要想實現改革目標,除要革新教學理念和模式外,還要有著充足的資源、水平高的教師。同時,從教學現狀著手,明確教學目標,建立長效機制,改善軟硬件設施,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總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革新,真抓實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推動教學改革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