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珍 長春市雙陽區鹿鄉財政所
從2001年開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全球會計準則來,會計國際趨同已經代替了會計國際接軌,之后國際趨同這個詞語一直是發達國際和發展中國家學術研究的時尚詞語,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的與國際接軌,西方的會計學術論在我國的影響也逐漸的大了起來,所以我國的學者也在關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這一行為就是對國際趨同的注解,這也是對全世界會計進程有著深厚的影響,但這也是對我國傳統的會計行業的沖擊,如何在挑戰和機遇中不斷進步是我國會計管理層和學術界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學者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是會計,其本質是什么,會計準則國際化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面對國際的文化沖擊及我們應該怎么迎接,對于我國現代化發展以及歷史進程是否利大于弊,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關于會計國際趨同的問題,首先應明白其意義,以及對會計國際趨同的界定,在我國有關會計的學者對其有不同的見解,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1.第一種的見解是趨同是標準化,發生交易的時間地點不同但會計處理以及披露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在世界各地不同的體制地區,但公用一致的會計處理方法,這種觀念所強調的是會計處理技術的相同,因為會計在經濟行業里在處理任務的過程當中會存在很多種的處理方法,其對程序的選擇都是有很多的變化的,這一現象如果不對其加以統一,會導致不同國家在處理相同的經濟交易事所采用的處理方式不同。這種現象對于全球信息化的建設是不利的,對于經濟的全球流動性的經濟環境也是不利的,也不適應未來的發展,所以統一化的趨勢是勢在必行。
2.第二種見解是說趨同是指縮小差距,雖然現在不同,但經過一段時間逐漸的相同,消除差距,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指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經過不斷的修改最后無限接近統一準則,
3.第三種認為趨同是存在著多維度和多元化的,我國財政部長在2013年上海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論上的演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①趨同是進步的也是未來的方向,也體現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就是如果想在國際經濟發展下的國家必須要遵守的國際準則。②趨同不等同于相同,每個國家經過的發展不同,所以在監管體制,會計信息人員的使用等方面也存在差異,但是隨著國際經濟化的發展,忽略國情以及忽略會計審計發展環境是必然做不到趨同的。③ 會計準則趨同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時間在于國與國之間的差距,這也取決于合作自愿性。趨同也不意味著是單一運動,也是一種互動,各個國家間,委員間組織間的相互認可,這也是世界化的多樣性的特點,只有遵循規則遵循規則才能更好的進步,這個觀點的提出也是被業內廣泛學者最多接受的。
1.在現在文獻中,說到會計的國際趨同就是認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因為,這一概念的出現是早在2000年的國際會計委員會上,出臺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章程》,這是一套以公益性為主題的高質量且透明易懂的,能夠幫助使用者進行決策的規定。文獻中認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也能夠促進這些規定的使用威嚴。
2.根據上文所分析可以看出會計國際趨同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在很多情況下意義都是相同的,會計準則是指不同國家的不同會計準則,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在資本市場中,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越來越快,因為其相互接受所以逐漸的趨于一致,所以在國內的會計準則上一定要既符合我國國情也要趨同于國際,但現在國內的會計準則在制定與規劃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容納國際會計準則的事例,其主要變現在會計準則的趨同并不排除差異性,雖然現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劇烈,科學技術不斷的提高,產業的多元化也在飛速變化,所以全球的資金以非常大的流量在流動,所以在各個國家的投資者希望企業能夠統一賬目,這樣的財務報告才有可信度,也方便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定,把資金風險以及不可靠的信息降到最低,所以,世界上的資本市場都努力制定一套全球公認的會計準則,但這項工作是非常難得,因為世界各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都是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收益方面,很多的發達國家都反應資產負債觀的形式表述全面收益,但也有很多的國家用收入費用觀等反應經濟,這也是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社會主義體制下,強調的是公有制的體系,公有制占有主導地位,也是社會主義體系建立會計制度的基礎,而資本主義國家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是資本主義制定會計制度的基礎。
3.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對于趨同和差異都是對立統一的,趨同是相對于差異而言的,趨同以差異為基礎,趨同以差異為方向,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完全否定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從靜態上看,各國會計準則既存在差異,又有共同的一面;從動態上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會計準則的內容差異性不斷加大,呈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其共性內容也不斷拓展,形成國際趨同的格局。因此,人們將國際會計準則發展過程定義為會計國際趨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各國會計準則的多樣化與差異化。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實現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趨同創建更加規范、完善的國際金融與貿易環境,以減少經濟成本。換言之,會計準則趨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實現經濟活動利潤最大化。各國會計準則趨同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市場經濟體制國際化的產物。但是,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有專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大國強制在世界范圍內推行統一經濟標準法則,這可能會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在當今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我國大體上是持贊同意見的。我國一直積極響應國際號召,并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道路上發光發熱。如何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國內會計準則已經成為會計學術界以及會計實務界研究的重點研發課題。
通過與原有會計制度對比分析發現,我國新會計準則在眾多方面進行調整完善,就財務報表而言,基本上實現了國際趨同。在實際貫徹落實過程中,如何在短時間內確保相關執行者能夠融會貫通,加速新舊更替的適應過程成為關鍵所在。假如企業無法適應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發展,則很容易產生劣幣驅良幣效應,又或者與本國會計制度嚴重沖突等,都會導致會計信息質量反而下降的不利局面出現。
會計準則趨同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在這次潮流當中我國一直是保持積極的姿態對應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不正確的方法,會使經濟利益得到損失,一定要選擇正確的路徑,來合理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使其對我國經濟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