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不僅要實現技能目標,還要實現情感目標,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對文本的細讀。文本細讀可以促進語文技能的形成,發現語文之美,涵養語文素養。學生只有深刻地感受到語文的美、厚重、價值等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是蘇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的一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雙腿殘疾后在地壇獲得的生命的感悟和對母親深沉母愛的領悟與感激。要深刻地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歷程及文章的深摯情感,必須進行文本細讀。“細讀文本是正確解讀文本的底氣”。細讀文本,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心靈求索的軌跡和母子濃濃的真情,于細讀中發現語文之美。
第一部分寫的是作者在地壇對生命的感悟歷程。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時候“走”進地壇的。作者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里“荒涼卻并不衰敗”的景物中,領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并且“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領會作者感悟生命的過程關鍵是讀懂文中的三處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一】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景物描寫二】“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兒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景物描寫三】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這三段景物描寫是作者對生命感悟的三個階段。景物一讓作者認清了自己,景物二使作者內心受到了觸動,景物三讓作者感悟到要像那些事物一樣生活(怎么活)。這是一段對生命感悟的過程。在文本細讀中,作者對生命的點滴感悟程度逐漸加深,完成了對“怎么活”的思考。這是“物”即“地壇”對作者的生命啟示。
第二部分主要是寫我與母親,采用追憶的方式,表達了深沉而偉大的母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母親的母愛主要通過母親的言行表現出來的。關于寫母親言行的細節這里列舉兩處:
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
我去地壇時,母親“無言”地幫我準備,反映了母親對我的理解,母親目送我去地壇,反映了母親對我的眷戀和愛,而母親對我的回來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可以看出母親心事重重,而這種心事都來自對兒子未來的擔憂乃至對其前途的茫然,母親在“無言”地關愛兒子的同時,內心承受著怎樣的苦楚啊。母親母愛的深沉和偉大全然展現。而兒子對母親的深情與懷念也通過生動的語言展現出來。如:“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這里展現了兒子對母親的理解、懷念和悔恨、內疚,將作者對母親的深情展露無遺。
如要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可以按照“理解——感恩——思念——珍惜”的思路選取相關的閱讀內容。有關“理解”的內容主要有:“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和囑咐。……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這里主要寫作者多年后,才開始對母親的行為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這么寫表現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和愧疚。有關“感恩”的內容有:“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這里感情激蕩,情感深厚,讓人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喟。“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這段有關思念的話表達了物是人非,景雖在,人已逝,對母親不能來找我的不斷重復,一種傷感油然而生,思念之情如波浪一浪高過一浪,擊打著讀者的心。有關“珍惜”的內容有:“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受告誡“孩子們”,要好好珍惜母親在的日子,要理解母親,不要等到失去后,留下無限的遺憾。這實際上是對自己沒能好好珍惜母愛的一種深刻內省。情感層層推進,理解愈加深刻,內容之間的關聯性,讓我們體味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念,也讓我們為作者的真摯情感所感動,一種真摯的深情美,讓人為之心動。
在前述景物一的描寫中,寫地壇用了這樣一些詞:“四百多年”“剝蝕”“淡褪”“坍圮”“散落”。寫出了地壇的古老和破舊;寫野草荒藤則用了“茂盛”“坦蕩”,寫出了其茂盛和生機,讓我們看到了地壇歷經歲月的滄桑,露出的質樸本色,生命的本色。作者在這樣的“沉靜”光芒中,真正認清了自己——生命本來就是一種質樸無華的色調,但這色調中應該有一種“生機”。這開啟了對生命的感悟歷程。這里只有通過字斟句酌,細細品味,不斷深入思考,才能體會到文本中的哲理之美。
在景物二的描寫中,“蜂兒”“螞蟻”“瓢蟲”“露珠”,構成了一幅鮮活靈動的世界,舞動著生命的美麗,這讓我們感到了生命的美好。需要細細品讀的是“蟬蛻”,這也能算“生機”嗎?而且還用了“寂寞”來修飾。筆者認為,“蟬蛻”恰恰是生命的誕生,幼蟬自泥土而出,奮力脫殼,完成了生命的華麗轉身,這何嘗不是生命舞動留下的痕跡呢?而且“蟬蛻”寂寞,色調暗淡,與作者人生的黯淡相呼應;曾經的鮮活靈動,現在的寂寞孤獨,和作者的人生軌跡是多么的相似,更與“荒蕪但并不衰敗” 的園子融合在了一起。園子內的生機,正是作者對生命的希冀,正是充滿生命力的一草一蟲讓作者內心的抑郁、痛苦、失落慢慢化解,生命的美好讓他對生、對死、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這真是一種“泉涓涓而始流”的微妙啊。
文本的細讀要正確處理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細讀,才能使細讀有針對性,也才能深入文本,進入情境,品味語言之美,感受人物形象,體味深沉情感,挖掘文本之美,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讓語文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