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豐城市劍光第三小學 黃 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擅于使用問題驅動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通過回答問題發散思維,進行探究式學習,加強對重點知識的掌握【1】。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具體的教材內容,提前設計恰當的問題,同時注意有效提問的技巧與方法,引導學生跟隨課堂節奏,主動思考并積極回答問題,以此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除此以外,有效提問還可以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教學進度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通過筆者的隨堂觀察,多數教師在課題提問的層次安排上不太合理。課堂中“滿堂灌、滿堂問”的情況普遍存在,教師提出的問題層次偏低,極少問題具有建設性,問題內容整體呈現出“重理論、輕理解”的情況。這些問題提出后,無法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自主思考,而是促使學生翻找課本查尋固定答案。教師在整堂課中提出的問題松碎零散、層次混亂,缺乏一定的思考價值,缺乏完整的邏輯銜接,難以實現有效的課堂提問。
提問形式單一是造成無效提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提問學生時,常常表現得語言平淡乏味,語調起伏過低,提問方式單一。對于心理認知處于發展期的小學生來講,他們更需要豐富的課堂形式調動情緒,單調、重復的封閉性問題會使學生逐漸喪失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多投入精力,用豐富、生動、創新的形式吸引學生,使學生在提問環節中與教師產生共鳴,發生思維碰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教師提問到學生回答,需要經過學生聽懂問題、分析思考獲得答案、將思路整理組織成語言進行表達的三個環節,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然而多數情況下,教師為了課堂進度不被拖延,提出問題后,往往間隔極短的時間就要求學生起身回答。這時學生還未整理清晰完整的思路,候答時間明顯不足,學生產生慌亂,難以將個人思維完整表述,學生回答不夠全面,甚至根本沒辦法做出回答。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以一條清晰的邏輯為線索,遵循從易至難、從簡至繁、由淺入深的提問規律【2】。以課程《畫楊桃》教學為例,需要緊密聯系課文邏輯順序與學生認知規律進行問題設置。閱讀課文前,可以通過淺顯的問題導入,即“你們知道楊桃是什么樣子嗎?”閱讀過程中,分別設置“‘我’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畫畫的?”“‘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后,同學和教師的反應分別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基于課文中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設置與提問。最后,需要學生回答深入思考類問題,“父親和老師的話有什么相似之處?為什么可以受用一生?”層次鮮明的問題設置可以引導學生跟隨課堂節奏,從最簡單的啟發思維開始,逐步深入思考和學習復雜的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語文教學的一般原則。教師在課堂中切忌“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提問方式,問題層次混亂會擾亂學生的思路,降低教學效率。
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常較弱,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續集中。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保證提問形式多樣化,通過創新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答題興趣。教師可以轉變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形式自主學習課文,設置問題。比如課堂的前10分鐘,由學生個人閱讀課文,思考問題;接著15分鐘,每個人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問題,由小組討論問題答案,教師輔助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際上已經完成了思考并回答問題的目標。最后15分鐘,各組挑選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彼此提問并分享各組探討的答案。利用這種途徑進行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還可以增進師生關系,實現有效提問。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并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提問學生,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課堂狀態,把握有效提問時機。以《父親、樹林和鳥》為例,這篇課文蘊含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深意,“父親”的有些語句帶有雙關意味,需要學生反復琢磨。在這堂課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進度,抓緊幾個關鍵時機進行提問:學生默讀文章后,學生面露疑惑時,學生竊竊私語時以及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這四個時刻都是教師進行有效提問的好時機,恰當捕捉提問時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
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然而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普遍存在提問低效或無效的現狀。出現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是教師提問方式存在誤區,忽視了有效的課堂提問方法。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其學習興趣,實時關注課堂狀態,以問題設計、提問方式、提問時機三個維度出發,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