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中心小學 馬麗華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從2014年起,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更名為“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課型也由原來的閱讀教學,擴展為閱讀和表達兩個系列。由此可見,打破以閱讀教學為主流的傳統模式,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升,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閱讀和表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具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共同體。在一定時期內,小學語文教學局限于“教課文”,而基于寫作的閱讀教學,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才是語文教學的康莊大道。隨文練筆,讀寫結合,是有效利用文本資源,提高閱讀質量,將文本資源內化為學生能力的有力手段。正如黃國才先生所言:“閱讀教學要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共進,達到學習閱讀與學習表達的統一。不容置疑,需要靜下心來研究的是怎樣讀寫結合,使之合宜——有針對、有情境、有效果,使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水到渠成,表達能力潛滋暗長。”
本文將以隨文練筆為切入點,思考如何讓讀寫結合做到高效合宜,并形成以下幾點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每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每一冊的教材,甚至每一個主題單元,均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深入細致解讀課標要求,切實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歸宿,是有效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任何脫離學段目標要求創設的讀寫訓練,最終均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如若低于或者停留在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不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和熱情,隨文練筆的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主體課文《一夜的工作》時,教師抓住作者先寫主要事件,再對人物形象進行總結概括的分總的構段方式,要求學生仿照這一構段方式進行隨文練筆。學生呈現出來的課堂氛圍壓抑,他們在被動和無創作欲望的情況下完成這一任務。對于第三學段的學生來說,分總的構段方式并不在這一學段的學習范疇,第二學段已進行過相關訓練,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學習興趣未能調動,同時也未能抓住本課的教學重點,更談不上落實教學目標。在2015年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朱冰華老師執教三年級教材《趙州橋》一課,在教授完第二自然段時,習構段之法,巧設遷移練筆,以學生熟悉的校園長廊為寫作對象,提出“圍繞一個意思至少從三方面把一段話寫具體的要求”。學生將課堂習得,去描寫熟悉之景物,這一設計是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中,符合第二學段學會構段,將一段話寫具體的學段目標,這樣的隨文練筆授之以漁,學生的表達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以課標為指揮,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張弛有度,游刃有余,方能體現練筆的意義。
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設計應該依托文本,在適宜的時候巧妙出現,在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上,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更能達到表達能力訓練的目的。什么時候出現才是適宜的、巧妙的,這是衡量隨文練筆有效性的重要指標。然而,練的重要性明了,而練的切入點卻是困擾不少教師的難點問題。尋找最佳切入點,要明確不同文本其文體的差異性。但歸根結底,對學生而言,被文本中事物所吸引,被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對文中的語言形式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方能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任何形式的讀寫練習,最終指向的亦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把標桿。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知行合一,是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必要條件。而隨文練筆的目的,正是促進知行合一,將文本資源呈現的遣詞造句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并趁熱打鐵,強化實踐。所以,提高語用能力是隨文練筆的核心,是其終極目的。
善于把握文本中的基本要素——字詞,是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一教師執教六年級上學期的《荷塘舊事》一課,在教學第八自然段時,抓住段眼“鬧”以及體現鬧的關鍵詞,在讓學生充分品讀感悟后,拋出一個“急”,讓學生通過抓關鍵詞、著力渲染細節的方法,隨文拓展練筆。如何深刻地咬文嚼字,如何生動地遣詞造句,學生在一品一練中探索和實踐。
不同的學段,不同的文本教材,均會適時滲透構段綴篇,謀篇布局的相關手法和技巧。教師可在執教完主體課文后,尋找相似的文本素材,組織學生通過自讀,對文章的謀篇布局進行感悟和把握,并相機結合本單元的習作訓練點,指導其實戰練筆。
教師應善于捕捉文本教材的留白點,并且巧妙形成隨文練筆的切入點。學生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或者再創造,是一項高效的練筆方式。筆者認為,留白內涵豐富,教師應根據文本特點,靈活選擇充實留白的形式。
隨文練筆,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為了讓學生在美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中得到滋養和浸潤。非常贊同曹明海老師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陶冶涵養的過程,它能使學生吸取文化營養,獲得心靈的洗煉,充實生命內容,提升精神境界,喚醒學生生命成長的覺悟和人生能力。”如果說知識技能是萬丈高樓的根基,那么價值導向就如同靈魂一般,彰顯的是一種態度,一種境界,一種人生憧憬。隨文練筆真正有效,除了有構建物質基礎的責任,更有構筑精神世界的使命,以真善美為導向,滋養學生的心靈世界。然而,很多教師在設計隨文練筆時,只關注其知識技能提升的層面,卻忽略了涵養學生心靈。
隨文練筆,不隨意。只有做到以課標為指揮、以文本為依托、以培養語用能力為核心、以價值導向為靈魂,才能做到“效”為先。帶領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汲取營養,并且內化遷移,那么,讓學生達到“入耳能取意,出口能達辭,提筆能成文”便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