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 陳衛菊
部編版教材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研習教材內容,根據新課標的內容做好作文教學設計,積極實施1+X的教學方法,將寫作教學與閱讀素材、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提升素材的分析能力和素材的積累能力,同時注重對時代的把握,在寫作過程中融入自己對寫作主題的思考,增加寫作亮點。
部編版教材中將課外閱讀納入到了教材體系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和設計,合理拓展課外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和積累課外的寫作素材。當前,語文作文教學中都是以直接給范文進行仿寫的方式進行,我們必須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為課外閱讀的拓展提供更多空間和時間,提升閱讀效果和質量。
如《學寫傳記》習作課中,很多教師對學生都是從傳記的定義、傳記的要求方面進行傳記寫作的介紹,同時以范文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傳記的寫作技巧,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范文內容寫作。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傳記的技巧性不強,寫作質量不高,因為范文大多篇幅有限,只能局限在一些細節和小技巧方面,而且范文多是以“同桌”“親人”為背景,雖然貼近展示,但與學生的寫作需求是不符合的。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了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以名人傳記為藍本,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了解課外優秀的名人傳記內容,拓展學生寫作思路。在名人傳記推選方面,我選擇了《艾倫·圖靈傳》在內的多個人物傳記,課堂范文學習,我從推薦的目錄中選擇了《卓別林自傳》中的一些章節內容,通過分析范文幫助學生拓展素材,滿足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素材的需要。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實施1+X的教學法,將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教學等內容聯系在一起,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為學生寫作提供必要的素材積累,并且提升素材積累的質量和水平。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生活的體驗,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初中生寫作質量不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真情實感,很多內容寫的非常泛泛,既體現不出應該有的細節描寫和主要特征,也體現不出學生寫作的真實意圖,導致內容讀起來非常無趣,而且語言組織也比較稚嫩,缺少連貫性。
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習作課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人物形象分析過程中關注度不夠。我給出寫作范文分析以后,讓學生根據分析的內容寫作,很多學生直接就會套用范文的內容和格式,包括寫作技巧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更換了不同的人和事物。這種寫作內容重復性比較高,沒有絲毫的亮點,學生考慮的是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寫成一篇文章,而不是思考如何形成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因此仿寫效果不佳。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范文內容進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時候,遇到分析的重點和寫作亮點時,都會隨機提問學生對寫作亮點部分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說明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看法,也可以說明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經歷,通過這種互動教學,很多學生在范文分析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歷組織內容,寫出的文章質量明顯提升,而且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雖然部分學生還存在文筆交代不清,用詞“啰嗦”的現象,但與之前相比,質量要好很多。
注重語文生活體驗,就是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自己與實際經歷相結合,進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經歷融入到作品當中,提升作文寫作的真實性,此外教師也要積極組織一些生活化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生活,在寫作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對于時政分析的能力,體現時代感。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的寫作內容都喜歡引經據典,從古代尋找具體的論據添加到文章里面,這樣的文章雖然也有很多精品,但缺少了時代感,不符合社會對當代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融入時代內容,思考社會現象,體現對時代的思考。
如《如何選材》習作課中,在課堂開始階段,我先讓學生根據成長為題,組織內容,不需要寫作,只需要拿出提綱即可,然后我隨機選擇了幾個同學,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寫作思路和準備的素材,發現很多學生都是以“自古英雄多磨難”“梅花”來說明成長有挫折,要堅強,無論是主題還是材料都比較“老舊”,缺乏新意。因此,我在課堂上從選材角度,讓學生思考,材料方面有沒有具有時代感的內容,比如我們經常組織觀看的中央電視臺的《開講啦》中名家的演講內容,如最近的一些社會熱點新聞內容。
融入時政內容對于學生寫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時政內容的運用既是學生對于社會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于寫作內容的組織過程,在寫作過程中,時政內容的加入為學生寫作增添了亮點,也體現了學生特有的思維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寫作意義。
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作文教學安排,從素材積累、素材分析、寫作技巧等方面做好教學工作,同時要鼓勵學生關注時事新聞,在寫作中運用時代素材增加自身寫作的亮點,表達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