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 燕
曾讀過這樣一則寓言,有一少年看到一位年輕劍客舞劍如行云流水,劍法超群出眾,羨慕至極。于是,他找到年輕劍客的師父說:“如果我拜您為師,每天練劍5個時辰,多久可以達到您那位弟子的水平呢?”師父說:“10年。”少年嚇了一跳,10年?這也未免太久了吧!于是又問:“如果我每天練劍10個時辰,那么,什么時候達到那樣的境界?”誰料師父竟說:“20年。” 少年不解地追問原因。師父說:“如果你把你整天的時間都拿來練劍,那么你哪有時間看世間的花草以及山水?你使出的劍法怎么可能會有詩意呢?”
這個故事,使我聯想到南宋詩人陸游在《示子聿》中的詩句:“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無論是劍法超群的劍客,還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只是就練劍說練劍、就學詩說學詩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跳出來”,在本事物以外的領域,觀察一番,學習一番,思考一番,方能更好地促進專業發展,有所成就。
作為教師的教學“功夫”一定在課外,顯然,這個課外的功夫必然來自教師自己堅持不懈的讀書、學習、反思、實踐和總結。
教育界曾有這樣一句流行語: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句話揭示了師生間的知識量關系,所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已經容不得我們守著舊有的這桶水而高枕無憂。若不及時加強學習,更新知識,我們的一桶水或成為死水,或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蒸發枯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豐方能水長,固本方能樹茂”,因此,作為教師要樹立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補充和更新知識,使我們的一桶水成為一潭水,成為永遠裝滿清如許的活水,使我們的課堂時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我們的教育之樹四季枝繁葉茂。
“教而不學則枯,教而不思則庸”,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學而不枯,思而不庸,練好課外功夫呢?
一是課外功夫在書本中。教師要向書本學。首先要根據自己所教學科,不斷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其次要順應教育發展要求,不斷充實教育教學理論。第三要學習新課程理念。
二是課外功夫在“巨人肩上”。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意在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迷信書本。是的,課外的功夫不僅在書本中,還在“巨人肩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是課外功夫在生活中。教育是靈動的,并不是有了教育知識、理論和教育方法就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駕輕就熟。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工作不僅需要教師固守那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知識與理論,更需要教師能向生活學習,從生活中汲取教育智慧。
四是課外的功夫在反思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人尚能“一日三省”,我們當教師的若能做到“一日一省”即足矣。“過于忙碌必然導致平庸。” 這句話告誡我們教師若整日埋頭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事務性的工作之中,而沒有反思的時間與習慣,這樣的教學必然是膚淺的、平庸的。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由此我們看出學會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汝果欲為師,功夫在課外。課外皆學問,都在學思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思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慎重如始,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