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姜 蓉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他主學習、機械學習”而言,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合作學習則是指在整個學習過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全面合作。在創建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探索實踐中,我們初步形成比較穩定的實施模式。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案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體現教師的教學意圖、目的及過程,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完全被封固,基本上沒有學生充分拓展思維的機會和時間。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自主性,在各學科教學中我們提出了“學案引路,自主學習”教學思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依據學情,設計每節課的學案或導學提綱,作為課堂教學的“前曲”。學案或導學提綱緊緊扣住“自主合作學習”這一基本精神,確定三維目標,將課堂學習各環節的具體要求和任務明確提出,使學生在學習開始就清楚地知道本節課自己所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己要做什么、怎樣做。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提出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教學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緊緊把握“學生中心”,將新課學習按照“預習—展示—反饋”三環節貫徹實施。預習中,教師提出自學提綱或導學提綱,學生自主研讀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自學中遇有疑難問題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認識,取得共識,互相合作,互相補充,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展示是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的自我體現,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按照事前的分組任務,各學習小組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力量,分工合作,積極搜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共同研究達成辦法、途徑和基本結論,這就保證了使班級學生學習沒有“死角”。反饋以測試為主要形式,發現前期學習中存在的尚未真正理解掌握的問題和錯誤的問題,集中后在課堂上再次展示,仍然由學生講解評析,其他學生補充。教師最后對知識作扼要歸納總結。改革后的課堂,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完全打破了傳統教學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動態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為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各學科教師圍繞創建“自主合作課堂教學”教學改革目標,在集備內容形式等方面相應作出新的改變和加強。首先,在原有常規學科組集備基礎上,增加級部組集備。級部組集備主要針對同一年級一段時間內,在教育教學實施中關于教學改革目標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包括認識問題和方法措施問題,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生中存在的有關問題,由級部組長提出,交全體級部教師共同研究磋商,制定改進意見,提出相關措施。其次,拓展教師集備形式,提出學科展示課集備模式,加強學科教學研究合作,厚實教學實踐基礎。學校每周安排一節學科教學集備展示課,全體教師觀摩學習。在課堂展示完成后,學科集備組全體老師對本節課教學進行綜合評議,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提出建議,從而發揚團隊合作精神,體現集體教育智慧。在推進自主合作課堂教學探索實踐中,我們體會到這種教學模式較之傳統灌輸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有效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教師在教學改革中邁出更為堅實的一步,真正從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發現者、創造者;使課程目標能夠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態下,由于學生和老師兩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最大發揮得以完滿達成,呈現事半功倍的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