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桂香
民國時期“兒童的發現”曾經成為一種思潮。1915年《新青年》創刊號的《青年論》指出“兒童者,成人之根基也”[1],自此兒童作為一個重要群體被逐步認識,兒童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進而促成近代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和鄉村教育思潮的推動,一些教育社團和教育家把辦學理念延伸到鄉村,創辦鄉村學校以踐行鄉村教育理念,鄉村兒童教育作為鄉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置于顯要的位置。而此期隨著新圖書館運動的推進,我國圖書館事業也進入相對較快的發展時期。鄉村學校圖書館作為配合鄉村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亦出現星星之火,值得欣慰。而參與此類圖書館建設實踐的代表性人物、鄉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陸靜山先生,在積極開展鄉村小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同時,切實關照鄉村學校的圖書館建設,為鄉村兒童點燃了閱讀和希望的燈盞,其篳路藍縷以啟鄉野之功,實不容沒。
陸靜山(1905-1996),江蘇無錫人,生活教育社成員,熱衷鄉村教育。1928年起,曾任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小學指導員、勞山中學音樂教師、廈門集美學校鄉村師范教導主任,《兒童新聞》周報主編,1946年在重慶任陶行知紀念小學校長[2],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忠實踐行者,在當時的鄉村教育思潮及鄉村建設運動中尤其致力于鄉村學校圖書館的建設。1934年,陸靜山根據他在無錫河埒口小學、女子師范附小、新犢小學,以及廈門集美師范樂安中心小學等的工作經歷,編成《兒童圖書館》一書,由上海兒童書局總店出版,總結了在經濟較為落后的鄉村地區創辦學校圖書館的經驗[3]3,首次讓國人知曉了廣袤鄉村大地上學校圖書館的建設樣態。
《兒童圖書館》分上、中、下三編,上編“兒童圖書館的經營”,包括兒童圖書館的意義、發起、組織、經費、設備、布置等;中編“兒童圖書的管理”,對圖書的選擇、購訂、登記、蓋章、分類、分段、編目、陳列、出納、整理等加以論述;下編“兒童閱讀指導”,主要介紹如何指導兒童閱讀。該著雖以“兒童圖書館”命名,但所論主題實為鄉村小學圖書館,應該特指鄉村學校的兒童圖書館,屬于兒童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書雖然僅有80多頁,但在當時對鄉村兒童圖書館缺乏普遍關注的氛圍下,此著尤顯可貴。在當時的圖書館界,陸靜山屬于“邊緣”人物,據筆者目力所及,除了此著之外,他沒有再公開發表或出版與圖書館相關的論述,學界的研究僅限于《民國圖書館學文獻學著譯序跋輯要》對此書“編者致辭”的輯錄[4],或在一些民國時期圖書館學資料匯編中略有提及。本文在詳讀《兒童圖書館》原著及其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梳理和發掘陸靜山在當時鄉村教育運動中,進行鄉村學校圖書館建設的思想和具體實踐,雖然距今已經近百年,但是細品其論著中的若干思想和理念,對當下鄉村學校圖書館、兒童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仍有一定的啟迪。
陸靜山鄉村學校圖書館思想的形成和定位,與當時鄉村教育的主流思想密切相關。1924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促進鄉村教育案》,此后各地的鄉村教育社團不斷涌現,鄉村教育思潮形成并迅速發展,在鄉村教育運動的影響和激勵下,鄉村學校圖書館建設的拓荒之旅亦艱難展開。陸靜山的《兒童圖書館》一書即在此背景下出版,并編入“鄉村教育叢書”,因此鄉村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應屬于鄉村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服從并服務于鄉村教育和建設的目標,以配合當時的各項教育活動。
民國初年興起的“新教育運動”主張尊重兒童個性,提倡教育聯系生活,加之新圖書館運動的推進,多種合力促成了對兒童圖書館的關注。1915年國民政府頒布的《通俗圖書館規程》第1條規定:各省治縣治應建立通俗圖書館,各自治區可視地方情況設立通俗圖書館,私人或公共團體、公私學校及工廠也可以設立通俗圖書館[5]64。隨后出臺的《圖書館規程》第2條規定:公立、私立各學校,公共團體或私人,依本規程所規定,得設立圖書館[6]65。這些規定使公私立中小學建立圖書館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據1930年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刊印的《全國公私立圖書館一覽表》[6]57,1931年中華圖書館協會編的《全國圖書館調查表》(第四次訂正)[7]239,在對全國圖書館的分類和調查中,對兒童圖書館的統計主要集中于城鎮,透視出城市和鄉村在圖書館建設發展中的失衡,實際上是對鄉村兒童圖書館建設的漠視。在論述兒童圖書館的文章中,僅有兩篇涉及鄉村學校圖書館,即章奎元的《整理小學圖書館的幾句話》(《集美初等教育界》,1930年第1期)和犁牛的《怎樣籌措中小學校圖書館的經費》(《公教學?!罚?937年第15期)。甚至不少圖書館學人也局限于對城市小學圖書館的關注,如蔣靜寰的《小學圖書館實施法綱要》(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1929年版),主要以英國、美國、法國等城市小學圖書館為例,徐能庸的《兒童圖書館》(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以某市立兒童圖書館為例進行論述,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鄉村。
對鄉村兒童及其閱讀的關注和啟蒙的重任,歷史性地由當時推崇鄉村教育者們來承擔。陸靜山首次以論著的形式關注到鄉村學校圖書館,以及鄉村兒童的閱讀狀況。他在述及兒童圖書館的意義之后,隨即把話鋒轉向鄉村:“鄉村小學是交通不便,經費困難,設備簡陋,兒童圖書館當然也是在缺乏之列。可是,只要那位教師是位有心人,那么費了一二元的代價,也能把兒童圖書館創辦起來的?!盵3]5事實上指出其關注的是鄉村學校兒童圖書館。從作者致辭中知悉,他還準備編寫《兒童用書指導》和《小學圖書館組織法》,以期更詳盡地講解兒童圖書館的情況[3]2,雖未能付梓,可推知仍屬于鄉村兒童圖書館的范疇。陸靜山把鄉村學校圖書館的建設,視為兒童圖書館的一部分,拓展了兒童圖書館學的研究范圍,豐富了圖書館學的研究內容。
“發現兒童”的序幕揭開之后,兒童的重要性被充分認識和強調,在鄉村教育及鄉村建設運動中亦有重要體現,在校的學齡兒童成為重要的關注對象。陸靜山的著作中“兒童本位觀”貫穿始終,該著作以“兒童圖書館”命名即可感知。強調兒童的重要性,與圖書館相關的所有活動都重視兒童參與,如管理規則的制定、管理人員的推選,以及圖書的布置等,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鼓勵他們進行實際的操作,如對于圖書的懸掛方法:“這方法是不用木條,代以一條粗鉛絲,……兩端系在釘子上,在鉛絲上掛些鉤子,這些鉤子可以在手工課中使兒童做。”[3]82既在做中學,又在學中做,體現了陶行知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辦理圖書館的過程,實際上成為兒童的教育與實踐過程。
圖書館管理人員的推選由導師和兒童共同決定,如樂安中心小學圖書館管理干事即由全體小朋友公推[3]40。兒童圖書館規程的制定:“第一要征求兒童們的意見;第二要由兒童來起草;第三由導師根據實際情形,把草稿修改;第四再與起草的兒童說明修改的內容;第五由起草的兒童提出到全體兒童面前通過實行?!盵3]40發揮兒童的主體性,為他們創造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機會。圖書的選擇在考慮購買能力的基礎上,陸靜山強調必須以兒童的閱讀需求為中心,圖書的內容不僅要適應社會大環境,還要兼顧“活潑的健全的時代思想,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描寫,曲折的情節,美麗的印刷及堅固的裝訂”[1]64。鑒于此,他還特意指出圖書外形和內容上的標準[3]68。陸靜山曾撰文《寫兒童讀物的三條途徑》,詳細闡述兒童讀物的寫作和出版問題[8]309。在引導孩子利用圖書館的問題上更是循循善誘:“在將入館時,要注意以下幾項:臉和手清潔嗎?把水洗干凈。鞋子清潔嗎?把刷子刷過。衣服整潔嗎?向鏡子照一照?!盵3]35讓孩子們自覺主動遵守,倍感親切。
全書多處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解決相關問題,符合兒童的好奇心理和愛提問的天性,吸引他們進行探究,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不自覺地喜歡上圖書館,并積極參與圖書館活動,使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相互驗證,無形中掌握相關知識,正如陸靜山所說:“規則的訂立,要想得到兒童的具體意見,必須要使兒童先經過一番事實的經歷;要想得到切合實際,也要先有一番事實的經過?!盵3]41實現“知”“行”真正合一,當然,這些實踐活動仍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確保不偏離操作的目標,這種方式既是讓兒童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兒童本位觀的切實體現。
鄉村教育必須適合國情和鄉村需要,為鄉村建設培養人才,以解決農村的基本問題,是當時鄉村教育者的初衷。陸靜山作為鄉村教育的積極執行者,在鄉村學校圖書館建設中踐行了這一思想,秉承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主義的辦館理念。兒童圖書館在“調劑兒童的干枯生活,解決兒童的一部分問題,養成兒童的用書習慣,指導兒童看書的正當途徑,滿足兒童的求知欲”的同時[3]3,陸靜山進而指出:“兒童圖書館的設立,不是教兒童多讀書,多讀書,在兒童是沒有用的;讀多了,反要成一小書呆子?!盵3]4為了防止小書呆子的養成,應該“把圖書當做一種工具來看待,是一種生活工具,一種‘做’的工具”[3]5,認為圖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推而廣之,圖書館也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設立。陸靜山的圖書館建設理念,與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影響的陶行知的“工具主義圖書論”思想一脈相承,他曾協助陶行知在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創辦“書呆子莫來館”:蓋專為用書而設,非為書呆子而設也[9]351。陸靜山指出:“在教學做合一下面,是反對學生讀死書,做書呆子的,主張做什么事,用什么書。”[10]188足見其對“書是工具論”的深刻理解。
陸靜山的著作不講求理論的高深,只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采用一問一例、一問一答、師生對答等形式,講述具體的實際問題及合適的解決辦法。諸如“兒童圖書館怎樣開始組織呢?……在這時候,問題便發生了。如幾個兒童爭奪一本;一個兒童占了幾本書;看后不把書歸還原處;或者會不見了一二本書。……當這些問題發生時,導師便可召集兒童在一處,開會商量辦法”[3]18。在“兒童圖書館的管理”“兒童閱讀指導”等部分,也是針對解決具體問題,亦是實用主義的重要體現。
陸靜山圖書館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立足鄉村實際,實事求是,物盡其用,人盡其力,并勇于創新。與當時“鄉村教育必須適合中國國情,既不能照搬歐美教育模式,也不能再步城市教育的后塵”的思路相契合?;凇班l村小學本身多交通不便,經費困難,設備簡陋,斷不能與有經費投入的公立兒童圖書館相提并論”的實況[3]18,圖書館建設要經濟適用,辦館形式要靈活多樣。在館舍選址、圖書籌集、管理以及兒童的閱讀指導等方面都要緊密聯系當地實際,進行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適應性改造,而不能生搬硬套當時流行的理論和做法。陸靜山摸索出數種適合不同規模學校的圖書館模式,以“教室館舍合一”為主。如把教室的一角作為圖書室,把多余的課桌變為藏書柜,用來擺放圖書,或把圖書懸掛于教室墻壁上,也可以把面積狹小的生活室作為圖書室。如南京曉莊小學就是在教室后面墻壁上,擺放些《小朋友周刊》《兒童世界》《童話故事》等[3]29,類似于現在小學教室里的小圖書角,最為經濟簡便,輕而易舉。
正如陸靜山指出的,雖然對于條件有限的鄉村小學而言,一個房屋寬敞,光線充足,陳設精美,布置悅目的圖書館,只是一種理想。但仍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向理想靠近。圖書館的設備及布置,必須以經濟適用為主旨,如木質的簡易書架或書櫥,可以找鄉村木匠來做以節約成本。圖書的擺放也十分巧致,如在書的右上角穿一小孔系上繩子,掛在教室的墻壁上,書中附有懸掛圖書的三種方法[3]29。至于閱讀的場所,更不必拘泥于室內,只要在不刮風下雨的日子,鄉村的郊野、樹林、山坡,草地等,都可以成為天然的閱覽室。對于兒童而言,應該是最好的讀書場所,可以零距離地親密接觸大自然,足以讓城市的小讀者欣羨。
籌集購書經費更是棘手,由于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差異,不能完全模仿城市學校的抽資、募捐的方法,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師生們從事農業生產,農場種菜的收入以及學校小商店收入的一部分都可以作為圖書設備費的來源[3]16。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利用教師的私人藏書也不失為一種籌集圖書的方法,如無錫河埒口小學除了黑板和課桌凳,及一架手風琴之外,什么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辦理圖書館就無從談起。就只好先把教師的私人書籍拿出來,又費了一塊錢,買了些兒童畫報”[3]5。1933年冬陸靜山等到無錫西橋村籌辦學校,就隨身攜帶一批圖書以籌備圖書館[11]24。圖書的選擇和訂購盡量做到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陸靜山詳細列出不同數額的經費,買哪些出版社的哪些書籍最節省、最劃算。
兒童圖書的分類問題,陸靜山認為當時流行的用于成人圖書的分類方法,決不能用于兒童圖書。常用的《杜威十進分類法》雖然經過改動,仍有不適合兒童圖書之處,王云五的《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則過于注重理論的抽象組織。由于當時的兒童讀物多偏向于文學、美術、史地、自然科學等其中的一部分,故陸靜山建議要根據兒童的經驗,應以分得愈簡單愈好為原則,把兒童圖書分為文學、科學和藝術三大類[3]86。對于規模更小的圖書館,則可以進行更簡單的分類,甚至可以簡單到讓兒童看不到圖書的分類。在圖書的登記、蓋章、分類、編目、陳列、整理等方面,也都依據實際進行,同時注意藝術和審美。陸靜山曾任小學音樂教師,比較關注美學教育,能把審美情趣用于圖書館的布置,如擺放書籍時,他認為把書掛在教室的墻上紅紅綠綠的也蠻好看,并對過于隨意加蓋圖書印章之舉加以批評:“至于圖章的地位打得合宜不合宜,好看不好看,都不去問的。”[3]82要用審美的眼光,在書籍封面上找一個合適的位置蓋章。這種既節約實用又兼顧審美的心態和精神,值得借鑒。
陸靜山作為鄉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在積極支持鄉村教育的同時,關注鄉村兒童,撒書香于村野,其篳路藍縷之功,值得緬懷。首先,陸靜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編寫一部專門的鄉村兒童圖書館著作,在當時寥若晨星的兒童圖書館著作中,尤顯可貴。不僅填補了此領域研究的空白,豐富了兒童圖書館的建設經驗,鄉村兒童的閱讀問題也開始受到關注,使得鄉村圖書館建設逐步納入研究視野,并立有一錐之地。其次,陸靜山在圖書館建設中的兒童本位觀,仍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尤其在當下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農村地區,學校圖書館、兒童圖書館的建設中仍值得參鑒。再次,陸靜山能及時總結和推廣圖書館的建設經驗,實屬難得。其立足當地、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辦館理念,以及在實踐中形成的“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務實作風,在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各類型圖書館的建設,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仍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囿于時代和視域所限,陸靜山的鄉村學校圖書館思想,亦有不足之處。《兒童圖書館》一書,就內容而言,整體上是對鄉村學校圖書館建設和管理經驗的總結,未能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探討。既沒有明確界定“兒童圖書館”的范疇,進一步提出“鄉村兒童圖書館”或“鄉村學校圖書館”的概念,也沒有構建相應的鄉村學校圖書館的理論體系。另外,“兒童圖書館的經營”“兒童圖書館的管理”“兒童閱讀指導”的架構模式多止于實際操作層面,仍屬于“圖書館經營管理”的研究范式,與當時學界研究的主流相吻合。但是我們不能苛評前人,陸靜山的《兒童圖書館》雖然僅以他工作過的幾所鄉村學校圖書館為樣本,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鄉村教育及鄉村建設運動中鄉村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實況。
時光已飛逝近百年,我國廣大農村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陸靜山當年所處的環境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城鄉二元體系發展的前提下,城市和農村的差異依然存在,為數不少的各類型的農村學校,在圖書館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仍然會遇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實際問題,亟待解決。陸靜山所倡導的鄉村學校圖書館思想,所彰顯的兒童本位觀等理念,及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精神,仍值得新時期的圖書館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者體味和反思。
[1]中國一青年.青年論[J].青年雜志,1915(1):42.
[2]河北省新聞出版局.中國出版人名詞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9.
[3]陸靜山.兒童圖書館[M].上海:兒童書局,1934.
[4]劉寶瑞,秦亞歐,朱成濤.民國圖書館學文獻學著譯序跋輯要[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5]教育部.圖書館規程[M]∥郭錫龍.圖書館暨有關書刊管理法規匯覽.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6]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全國公私立圖書館一覽表[M]∥王余光.清末民國圖書館史料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7]中華圖書館協會全國圖書館調查表[M]∥王余光.清末民國圖書館史料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8]陸靜山.寫兒童讀物的三條途徑[M]∥蔣風.中國兒童文學大系.北京:希望出版社,1988.
[9]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10]陸靜山.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學做合一[M]∥生活教育社.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上集).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0.
[11]樂心.這些瞬間那些光陰[M].北京:文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