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探索多年的垃圾分類是常談常新的老舊話題,垃圾分類進程“收效甚微”、“舉步維艱”一直飽受社會質疑與詬病。法律體系不完善、分類標準雜亂以及民眾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構成了阻礙垃圾分類的“絆腳石”。
垃圾分類作為控制污染、節約資源的重要環節,對于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構筑美好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加速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才能提高垃圾處理能力,緩解資源環境壓力。
針對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國家層面已然“對癥下藥”。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部署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給出了推進我國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又如2018年7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標志著,繼鼓勵、試點、強制等手段之后,垃圾分類即將進入具體落實的收費時代……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表明了我國政府在垃圾分類突圍破困中落實行之有效舉措的堅定決心和信念。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要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
《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支持政策,創新體制機制,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確保工作有效推進。顯然,對于當前亟待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的我國而言,推動全國范圍的垃圾分類才剛剛上路。這是一個長期且循序漸進的過程。
垃圾分類是作為“污染者”應盡的基本責任,《方案》提出,城市人民政府可結合實際制定指南,引導居民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是一項典型的社會治理工作,成效高低與進度快慢主要取決于我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參與的普遍程度。所以,垃圾分類重在全民參與,堅持不懈。
同時,《方案》提到,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范圍內的公共機構和企業是實施強制分類的主體,提到要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與垃圾處理“兩網融合”。再生資源回收是市場主導,垃圾處理是政府主導,推動兩網融合,實際上是承認再生資源回收就是垃圾分類,廢物利用就是垃圾資源化,再生資源回收跟垃圾處理一樣,也是關系民生的基礎性公益事業,這樣再生資源回收就可以逐步實現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雖然已經探索20多年,我國生活垃圾分類仍舊存在不少困難與挑戰。但隨著國家政策的加碼,垃圾分類的市場前景仍值得企業與資本看好。
專家表示,推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離不開政府、企業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很多垃圾問題不僅是城市的問題,也是農村的問題。目前我國垃圾分類方案處于“大而化之”的階段,應著手制定更為精細化的垃圾分類線路圖,讓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實現循環利用。
垃圾分類呼吁多年,如今政策仍舊對此密集布局,背后折射出的本質問題正是分類效果的不盡如人意。垃圾分類多次成為全國兩會探討的重點,全國各地也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出臺了地方性的法律標準,由點到面推廣生活垃圾分類。
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就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歷經十余年的政策推廣和試點,垃圾分類已經從鮮為人知到家喻戶曉。
《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顯然,這已經算是吹響了垃圾分類切實推進的沖鋒號。《方案》指出,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改善城鄉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加快“兩型社會”建設,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2018年初住建部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通知規定,今年46個重點城市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類示范片區,以街道為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
一直以來,我國在垃圾分類的進程中,政策起著主導作用,多年來垃圾分類的效果并不明顯。 面對此等難題,國家也在創新各類舉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這場垃圾分類持久戰中,市場的力量應該被放大,垃圾計量收費是大勢所趨。
《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提到,全面建立覆蓋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加快建立有利于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意見》提出完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激勵機制。積極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對非居民用戶推行垃圾計量收費,并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提高混合垃圾收費標準;對具備條件的居民用戶,實行計量收費和差別化收費,加快推進垃圾分類。鼓勵城鎮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市場化運營,已經形成充分競爭的環節,實行雙方協商定價。
近年來,北京、廣州、寧波等城市已經在垃圾收費機制上作出了先行探索和實踐,并具有一定的成效。《意見》著手收費機制影響垃圾分類,不難發現,我國大舉推動垃圾分類相關工作切實落地已然箭在弦上。實際上,針對垃圾分類,《意見》意在從收費機制上形成引導,達到客觀鼓勵和倒逼垃圾分類行為習慣的目的,也算是一種針對垃圾分類的“動真格”政策指引。畢竟,一直以來,我國針對垃圾分類展開的政策導向,多為鼓勵實施和倡導實施,但綜合多年來的實施經驗看,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作為一種環境政策工具,垃圾計量收費的重點并非在“收費”。雖然,國內外已有實施垃圾計量收費的先例,但這項政策不能繞開垃圾分類,因為收費不是目的,減量才是關鍵。后期落地執行時,垃圾計量收費還需不斷完善配套制度,克服多重難點。正如意見提出的,應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垃圾處理成本等因素。尤其是農村地區,要將農戶經濟承受能力納入考慮范圍,合理確定收費標準,促進鄉村環境改善。
對于垃圾分類而言,無論是針對企業與公共機構的完全強制,還是針對民眾的引導行為,抑或是意圖試點的“居民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得以全面貫徹和執行,政府和民眾都應形成的共識是,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且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