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豪 江蘇省體育局青少年訓練與反興奮劑管理中心
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變化活動,其是具體外在態度表現的主要影響因素,反映了個體對客觀事故的特殊內心感官。情緒具有積極、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且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進行相互轉化。青少系運動員情緒體驗具有迅速轉換、變化多樣、劇烈鮮明的特點。在競賽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的情緒在不斷的變化,其身體技能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比賽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對青少年運動員競賽心態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在實際競賽過程中,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程度主要包括賽前實戰訓練、平時訓練兩個方面,其直接影響了青少年運動員在正式競賽過程中的適應能力及競技能力。若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對其進行良好的賽前實戰訓練,則可以促使其在訓練過程中維持愉悅的競賽心理,從而提高競技技能發揮效果。
比賽經驗是青少年運動員競賽環節情緒變化的主要因素。運動時間較長、競賽經驗較豐富的青少年運動員可以在現場競賽環節對自身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競賽時期緊張、焦慮的心理,達到良好的情緒狀態。
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狀況對運動員比賽情緒的影響,主要針對遭受傷病的青少年運動員。如在籃球運動員競賽生涯中,常出現膝部、踝部受傷,而重要關節傷病會對競賽運動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促使其再次受傷。而持續的傷病,不僅會影響競賽技能的穩定發揮,而且會促使青少年運動員出現膽怯、不自信等消極情緒,最終影響整體比賽結果。
青少年運動員競賽心理變化是一項長期、系統的過程,為了促使青少年運動員競賽心理得到有效的調控,相關訓練人員可通過長時期的資料收集,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分析。首先青少年運動員神經類型、性格特征分析,相關訓練人員可在青少年運動員常規訓練環節,與青少年運動員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雙方信任的情感交流,為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狀態的初步了解提供依據。在與青少年運動員交流過程中,相應訓練人員可鼓勵青少年運動員進行訓練筆記的記錄,及時了解自身生理、心理負荷情況,便于定期分析處理。其次針對常規訓練與競賽環境的變化,青少年運動員訓練人員應在常規訓練環節,有針對性的對相應的青少年運動人員進行適當條件訓練,通過一定程度條件刺激的給予,逐步提升青少年運動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1]。需要注意的是,在競賽前期的青少年運動員心理調整過程中,應從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兩個方面,加大對傷病運動員的重視,保證其正常訓練水平的有效發揮。最后在競賽前期,針對影響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的不穩定因素,可從對手強弱、比賽重要程度、競賽環境變化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在比賽環境模擬的基礎上,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更多的體育競賽機會,逐步增加青少年運動人員比賽經驗,促使其心理調控能力逐步提升。
賽后經驗總結可以通過數據量化分析,為青少年運動人員心理調控能力培養搭建良好的平臺。針對相應青少年運動員在常規訓練、競賽前期、競賽環節、競賽結束后的心態起伏變化總結,可明確青少年運動員心理調控目標。并依據不同競賽標準進行逐步完善,促使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狀態可與各種類型競賽相適宜,并逐步掌握緊張、焦慮、膽怯等消極情緒的自我調控措施。通過消極情緒向良性刺激的轉化,可為青少年運動人員競賽技能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以往在青少年運動員比賽期間的情緒調控,大多通過其自我調控能力進行控制。雖然良好的自我心態調控對于青少年運動員技術、潛能的穩定發揮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體育競賽期間,青少年運動員在消耗體力的同時,也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造成了一定負擔。因此在體育競賽期間,依靠單一的自我調節并不能保證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狀態的有效調整[2]。因此在體育競賽期間,青少年訓練人員應避免要求青少年運動員進行既定技能動作的應用及預訂比賽成績的獲得,而是通過對相應體育競賽情況的詳細講解,結合自身情況與對手情況的對比評估,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有效的技能實施指導。同時通過鼓勵的語言,提高青少年運動員自信,并進一步激發青少年運動員自我運動規律探究及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從而達到訓練與思考的有效結合。而通過持續的自我反思,也可以培養青少年運動員正確的競賽心理。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競賽是對速度、力量、體質的綜合比拼,而在體育競賽運動中的青少年運動人員訓練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體質、運動技能的提升,而且需要根據其競賽心態變化進行逐步調整。在常規體育訓練過程中,針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的可塑性及劇烈變化性,相應訓練人員可在常規訓練過程中將心理訓練逐步納入整體訓練體系,結合心理訓練資料的整理,從而保證青少年運動員競賽心理活動的有效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