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中山市小欖中學
目前階段來看,我國中學生的短跑訓練尚存許多問題,相比早期時候的單一教學能力,我國中學校園的短跑教學已經變得愈發多元化了,其中包含的變化訓練法是中學體育教師必須掌握的核心點,這關乎到中學生的身體成長以及鍛煉過程。
從大范圍來看,我國目前階段的中學教育環境,依舊受到傳統古舊的應試教育體制的約束,中學生的課程任務繁重,除了少部份的特長類體育生,很多學校幾乎根本不重視學生的體育訓練,在很多學校的體育訓練體系當中,體育課的時間甚至會被其余的所謂“正課”所頂替,首先這種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以中學短跑訓練而言,有些體育教師自己都搞不清楚什么是“變換訓練法”,他們不知道怎么樣有效的提高中學生的短跑成效,這樣的體育教學體系,其現狀是令人堪憂的。
(一)關于速度方面的需要
一個人在運動時需要充沛的能量進行補給,而這種能源補給可以通過兩種訓練方式達成:
1.耐力方面的有氧化訓練。這是一種不太耗費體力的持久性輕運動,它可以很好全面的提升身體素質。
2.速度型的耐力訓練,這種訓練方法是通過無氧代謝的方式進行練習的。
(二)持久性肌力方面的需要
教師在進行綜合身體訓練時,并不是一定要安排專門的短跑項目以及其余的各種柔韌性訓練,可以考慮慢跑的方式進行持久性肌力鍛煉,具體訓練路程可以設定在800-1000米左右,而且必須要在每次跑完都測試脈搏,每分鐘脈搏為 150-170 次左右,而且訓練的強度不可以超標,要具體的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體情況安排訓練。
所謂變換訓練法,其包含的形式也有很多種:變換負荷訓練、訓練內容變換等等,簡而言之,變換訓練法可以依據中學生年齡階段的身體素質需求,把多種多層次的訓練法則結合到一起,中學生依據教師給出的科學分組進行訓練,讓學生做到勞逸結合,使得小腿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預防局部肌肉出現損害,同時對于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現在的中學生,心思比較躁動,而且這種變換訓練法每一次練習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學生的訓練積極性與趣味性。
(一)重視中學生在短跑訓練中的基礎
良好的短跑技術,不能單一的只看重形態,關鍵的地方在于融合科學的力學結構。在平日的教學當中,老師一定會發現,當學生短跑基礎沒有打牢,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的短跑訓練成果。因為有些東西學起來難,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短跑基礎,以后的短跑訓練之路就會更加明亮。
(二)重視短跑訓練當中的途中跑
短跑訓練當中涉及的途中跑,因其在途中所花去的時間比較多,如果想要跑的輕松,更加自由,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邁步穩定自然,重心起伏不能太大。
2.保持高頻率奔跑速度。在短跑的過程里,步伐連續動作要快,不可消極對待。
3.步幅大。跑的步子不僅是快,還要把兩腿邁開,多做各種跳躍運動的練習。
4.保持正確的擺臂動作。在進行短跑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的擺動幅度大而有力、擺臂的方向要與下肢融洽的進行協調,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變換訓練法是短跑訓練教學的重要部分,它的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成果。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時期,老一套的短跑教學略顯枯燥,學生一定不喜歡。如果把短跑訓練的日程設置的太過密集,中學生肯定是吃不消的。因此之故,體育教師應該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訓練課程,利用變換訓練法則來進行訓練,科學的變換各種訓練套路,畢竟短跑訓練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變換訓練法的具體事例
很多人可能認為110米跨欄跟短跑訓練沒有什么聯系,其實大錯特錯,短跑訓練可以說是跨欄的必要性前提。一九九五年的夏天,12歲的劉翔進入到一個專業化的訓練生涯。彼時的劉翔尚且處于少年時期,教練為了防止他的心思渙散,特意制定了變換訓練法,具體通過以下五個訓練手段達成目的:
1.通過急速下蹲、弓箭步跳,急速高抬腿、跳繩為短跑訓練的準備活動,一定要保證每次都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完成30-45下。
2.完成“飛鳥動作、杠鈴彎舉、輕量臥推杠鈴”這三個訓練項目,而且每個項目對應的動作都應該滿足15-35次,根據當天的體能情況設定完成時限。
3.這部分的訓練內容包含平板支撐、仰臥蹬自行車、仰臥抬腿以及仰臥起坐這四個方面,其中除了平板支撐需要支撐40-100秒,剩下三個項目需完成30-55次。具體完成時間,可根據對應學生的體能進行詳細設定。
4.分成兩組,每組完成15-25次的快挺、縱跳以及立臥撐訓練。
5.進行30-50米之間的快速短跑訓練。
經過多年的練習,劉翔進入國家隊并且獲得了奧運會冠軍,當時的國家隊教練孫海平有這樣一句名言:“劉翔的成功,除開他先天的運動天賦以及刻苦的訓練態度,更是通過科學的變換訓練法則實現的。”孫海平教練自己曾經提到過,在他的少年短跑訓練生涯之中,他的教師一直機械性的重復給他安排短跑訓練,10次100次,20次100米,反反復復的就是一直練,一直練,大幅度的訓練量累積到一定時候,無形中對身體也產生了一定的損害。短跑訓練不同于工廠里面的流水線工人,一直都是麻痹的重復那幾個動作而已,短跑訓練更應該追去的是真真切切的實際質量。由此例可以看出,變換訓練法在短跑訓練中的意義是如何的深遠。
(二)變換學生短跑的距離,增加趣味性
1.設置30M、60M、80M不等的短跑距離,首尾讓男生女生進行接力賽跑;
2.設置加速跑60M-100M不等距離的加速跑;
3.可以適量的設置行進間跑,距離分別為:20M、30M等,具體的距離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變換;
4.在跑道設立對角線,讓學生線進行10M左右的短距離超速跑;
5.讓學生聽教師的各種信號,做短跑起動練習,訓練距離可在10M--50M之間;
(三)交替訓練小肌肉群,勞逸結合
1.放松式全蹲走訓練
具體的訓練要領:雙手交叉,放在背后,自然的分開兩條腿,腳跟提起,腳尖部位向前逞全蹲狀,一定要注意放松,然后借助腳踝以及腳掌的力量往前緩步慢走三十米左右。
具體的訓練要求:一定要利用腳踝以及腳掌的力量往前慢走,不要有太大的重心起伏,而且膝蓋不可以隨意伸展。
2.放松式全蹲跳訓練
具體的訓練要領:具體的身體動作參考上文全蹲跳要領,擺好全蹲姿勢之后,用腳掌以及腳踝的力量往前跳躍三十米左右米。
具體的訓練要求:腳踝以及腳掌為主要發力點,可以適量的放松膝蓋的力度。
具體的小肌肉群訓練法則還有很多,主要都是以放松學生小肌肉群為目的,教師可以自行在創造出更多的訓練方式,短跑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勞逸結合。
綜上所概述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中學生正處在青春萌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會比較強,但同時對于反復沉悶的短跑訓練也更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畢竟機械性的東西對誰都是一種耐性上的挑戰。作為老師,不應該強硬的逼迫學生去進行短跑訓練,那樣只會適得其反,這種時候教師應該學會用變換訓練法來為短跑訓練增加實際的效用,提高中學生對于短跑訓練的積極性。還是那句話,方法論是死的,活學活用才是硬道理。本文提到的許多短跑變換訓練法的具體策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變換訓練法講求的就是靈活性,每個教師都應該制定出適合自己學生的一套方案。文末,希望自己所寫下的粗見能夠為廣大體教同仁提供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