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雨 云南師范大學
我們在進行體育教學前應熟知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狀況,這樣才能針對兒童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1]。練習性游戲相對應的是(0-2)歲的兒童,而這也是該階段兒童最初的游戲形式,這一時期兒童的游戲主要靠感知,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游戲,就只有單純意義上獲得快樂的體驗,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動就是快樂,就比如孩子摸到一個物體覺得它好玩,便一直觸摸該物體,自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象征性游戲對應的是(2-7)歲的兒童,這一時期正是象征性游戲發展的高峰,兒童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展,在對這一階段的兒童進行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就比如說在一節體育課中一名老師在給一年級的學生上體操課的時候在進行熱身活動的時候玩了這樣一個小游戲,老師在孩子們慢跑的過程中不斷的喊口令,要求學生們模仿各種小動物跑步的方式來跑步,一會學兔子跑,一會學螃蟹行走,這樣不再是單調的動作模仿,游戲有了情節,孩子們因為假裝各種動物進行跑步這也使得單調的慢跑準備活動有了意義,教師讓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讓自己進入一個歡快的游戲場景,這樣的游戲不光調動起了孩子們上課的積極性也使得孩子們通過模擬了生活中見過的事物和場景來享受玩樂的過程,極大程度滿足了該階段年齡的孩子的情感需要。通過這類游戲能使兒童的專注力、觀察力、想象力、模仿力和創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激發,并通過與環境的互動滿足社會性發展的需要。
從認識論角度來說,認識總離不開兒童自己的活動[2]。皮亞杰主張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兒童的活動和動作,那么我們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開展游戲,把游戲實踐于教學過程,讓兒童主動探索外物,通過游戲逐步形成、發展、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及理解事物。他認為只有通過游戲活動才能使兒童多方面的個性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他還力圖把知和行辯證的統一起來,就是要從玩中學,提倡兒童的實踐。現在的體育教學中如果只注重單調的重復技術練習勢必會讓體育課變的無趣,而我們只有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多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或多開展練習性游戲這樣才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兒童在游戲中也能通過練習與鞏固獲得知識和技能,通過游戲也能夠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得到改變。而皮亞杰的游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支持,游戲對開發兒童的智力有著巨大影響,對孩子的認知及各方面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皮亞杰的游戲理論中談到游戲的種類有三種,而我們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的普遍是3到12歲的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的游戲主要以象征性和規則性游戲為主[3],就如在給2-7歲(象征性游戲為主)的孩子上課的時候,在游戲中應創設適合學生的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使身心素質得到發展。在給7-12(規則性游戲為主)的孩子上課時,所制定的游戲要切合實際并符合大眾意愿,我們在進行規則講解以及分組的時候一定要到位,規則講解要在游戲前一并說清,不能再游戲中途再打斷來講,分組也一定要有區別,比如男女分開,或者是分組的實力要相當,這樣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才不會覺得枯燥才會感興趣。在游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應根據學生的發展不斷創新、變化游戲的方式方法,根據學生情況教師還應引導啟發學生創新,可以征求意見看學生喜歡哪類游戲,或者在此類游戲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皮亞杰說正確的教育能夠加速兒童的發展,教師是兒童學習的主要促進者,教師不應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應該學著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兒童自己主動自發的學,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應為學生創造想象的氛圍與環境,就比如說在教腳內側傳球的時候示范做完后向學生們提問,用什么部位去傳球,讓學生自己思索找尋答案要比直接告訴他們的好,還有就是在教學練習中,如果學生的練習出現錯誤,不應直截了當的說出問題,而應讓他們自己去回憶剛剛的練習哪里有問題,或者把剛才的練習重復一遍,再告訴他們哪里錯了,為什么出錯,并再要求他們做一次正確的練習,這樣能使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綜上所述該游戲理論告訴我們游戲能解決情感需求,加強認知能力以及對心理構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體育游戲還會促進最近發展區的發展,但是現如今在體育教學中能做到讓孩子們在游戲里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師還是少數,體育教學的發展還需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