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旭,宋 敏,梁麗明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一詞源于希臘語,由 bibliography(書目)和 therapy(治療)合成。1810年美國著名內科醫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首先提出精神病醫院可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讀物來減輕病人痛苦,調適其情緒和態度。1848年John Minson Galt在美國精神病學年會上的報告《論精神病患者的閱讀、娛樂和消遣》(On the Reading,Recreation,and Amusements of the Insane),肯定了閱讀治療的功效,提出依據患者類型施書治療的主張,指出歷史、傳記、旅游、宗教、小說等書籍可應用于閱讀治療。1853年,該文章發表于Th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and Mental Pathology(J Psychol Med Ment Pathol)。早在20世紀初,圖書館員就開始參與閱讀治療。1904年,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家綜合醫院設立圖書館,E.Kathleen Johns作為專職圖書館員為住院病人提供閱讀服務。1920年,格雷森醫生撰寫《作為精神消遣的圖書》,肯定閱讀療法的價值。193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醫院圖書館分會閱讀療法委員會成立。1961年,《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第三版首次收錄“閱讀療法”這一詞條。196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閱讀治療討論會”初步探討閱讀療法的教學應用問題。1984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簡稱“國際圖聯”)在《圖書館為醫院患者和殘疾人服務綱要》(Guidelines for Libraries Serving Hospital Patients and Disabled People in the Community)中強調了閱讀治療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作用。目前,美、英、意、俄等國的閱讀療法已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日趨成熟,應用廣泛:閱讀療法、詩歌療法的實施機構不斷涌現;適用對象和范圍日趨廣泛;館員、醫師、教師等成為實施主體;市場化運營模式已經出現。20世紀初期,一些先知先覺的圖書館人認為,有必要對閱讀治療疾病的方法及規律進行系統總結和深入研究,從而為促進閱讀治療實踐打好基礎。美國首開閱讀治療臨床應用的先河,早在1920年代就發表了閱讀治療疾病的論文;歐洲發達國家也先后發表閱讀療法研究論文,出版閱讀療法專著,積極推進和有效指導閱讀治療活動的開展。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與疾病斗爭的歷史長河中,總結了不少通過閱讀書籍、吟唱詩歌、朗誦散文等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在人世間廣為流傳。但對閱讀療法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將對其規律的研究上升為理論進而有效指導人們的閱讀治療實踐,則起步較晚。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直至20世紀最后十年,國內相關研究文獻才陸續見刊,每年也不過兩三篇。進入21世紀后,閱讀療法的研究引起國內圖書情報界的普遍重視,譯著和研究論文逐年增多,每年產出論文高達100篇以上,顯示閱讀療法廣受歡迎。從總體看,引進、消化、吸收和探索應用是我國圖書館界開展閱讀療法的必經之路。1990年代初,陳信春在國內最早提出文獻治療是讀者服務工作的內容之一[1]。有關閱讀療法概念、作用、原理的研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是我國的主要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分析1991年以來中文期刊發表的閱讀療法論文,得到928篇,其中586篇發表在圖書情報雜志上,占63.15%;218篇發表在醫藥衛生科技期刊上,占23.49%;其他學科期刊發文124篇,占13.36%。護理人員、精神科醫生和醫院圖書館是閱讀療法的實踐主體,他們在國內率先將閱讀療法與疾病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心理和壓抑情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人想到要去開設閱讀療法課程以幫助大學生和臨床醫護人員系統掌握閱讀療法,因而閱讀療法課程教學的開展比較薄弱,進展緩慢。
2.1.1閱讀是公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2017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辦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自2017年6月起實施。《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是為促進全民閱讀,保障公民的基本閱讀權利,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而制定的[2]。將全民閱讀以條例形式作出規定,這是以法律條文確定閱讀應當成為中國公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通過推進全民閱讀,能更好地增進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從而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閱讀中收獲知識和經驗,在學習和閱讀中不斷調適心緒和思想,促進身心健康。
2.1.2醫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疏解
2003年,北京高校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占學生總數的16.5%[3];同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一項大學生心理調查顯示,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為16.37%,有某種心理問題的占34.4%[4]。由于醫學學科專業性強、實踐性強、學業任務繁重、學習周期長,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較其他院校學生面臨更大的精神壓力。多項調查研究[5-7]表明,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其心理健康狀況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加之部分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多由非專業、非專職人員承擔,心理咨詢力量明顯不足,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3][8]。由于對心理咨詢這個字眼過于敏感,一些大學生更愿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調適情緒和心理,閱讀療法成為他們最喜歡、最易接受和方便實施的心理治療手段。
2.2.1擁有豐富的醫學文獻信息資源
醫學院校圖書館是學校文獻信息資源集中地,豐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圖書和比較全面的醫學專業文獻資源為其開展閱讀療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醫學院校圖書館在閱覽環境和空間結構改造方面更多考慮了醫學生的客觀需求:閱讀環境溫馨舒適、光線明亮柔和,置身于這樣的閱讀環境,大學生倍感親切和安全,閱讀療法的實施可做到保密、經濟、及時,更容易為他們接受[8]。
2.2.2擁有開展閱讀療法的專業人才
醫學院校圖書館擁有醫學、心理學及醫學圖書情報學專業人才[3]。他們既有豐富的圖書情報知識,又有生物醫學和心理學知識,可通過必要的培訓掌握閱讀療法的方法和技巧。
2.2.3與附屬醫院相結合,開展閱讀療法新模式
閱讀療法以其獨特的優勢引起廣大醫護工作者的青睞,成為一種新的臨床輔助治療方法。有研究顯示,閱讀療法改善了患者的人際關系,增加其心理抵抗能力及治療依從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其積極向上的思維模式[9]。附屬醫院為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療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經驗,因此醫學院校圖書館館員與臨床醫護人員的結合,可為閱讀療法的實施提供最佳模式。
2.2.4醫學院校圖書館在國內率先開展閱讀治療
成功推出閱讀治療服務的泰山醫學院圖書館,是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治療可行性最有力的佐證[8]。早在2001年,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通過與心理咨詢教研室、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協會聯合成立閱讀治療研究小組,通過開設閱讀療法閱覽室等方式,開展閱讀治療服務,受到大學生的歡迎。2010年以來,華北理工大學成立閱讀療法工作機構,編制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療法推薦書目,開展閱讀療法課程教學,進一步推進醫學院校圖書館的閱讀療法實踐[10-11]。
2014年,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以“閱讀療法”課程申請南方醫科大學“通識精品教育課程”建設項目,得到學校批準立項,成為2013-2014年南方醫科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發展工程建設立項項目(通識精品教育課程重點建設項目)。在開題之前項目組通過了學校的開題答辯,專家們建議面向本科生開設選修課。為此,課題組以《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為選修課教材,嘗試探索“閱讀療法”課程體系建設。筆者一方面著手調研國內外閱讀療法課程教學的主要進展和取得的成績,另一方面較系統地構建了“閱讀療法”課程體系,準備在開設選修課中實施。
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又叫文獻治療、圖書療法,是指以文獻為媒介,用特定的讀物輔助治療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的一種方法[12]。大學生喜歡閱讀和閱讀療法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閱讀和閱讀療法具備經濟、簡便、及時、不泄露隱私、不傷自尊等特點。醫學圖書館通過普及閱讀療法理論和方法、編制閱讀治療書方逐步推行閱讀療法。臨床醫生與圖書館員的專業合作,可以改變閱讀療法這一非接觸治療方法的疾病輔助治療地位,特別是隨機對照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和臨床對照實驗(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CCT)在閱讀治療中的開展,有力推動了閱讀療法的臨床應用。將“閱讀療法”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進行研究和授課,國內并不多見。閱讀療法進展順利且成果較豐的泰山醫學院為本科生開設了6個學時的“閱讀療法”理論教學和30個學時的課外實踐;理論教學包括中外閱讀療法、典型案例與驗方、書方配伍原則及療效機制[13]。構建系統全面的“閱讀療法”課程體系,讓大學生熟練掌握閱讀療法的方法與技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當務之急,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利用各種文獻資源防治疾病,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閱讀療法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已在泰山醫學院等醫學院校實施已久,并取得一定的成績。泰山醫學院圖書館2008年開設選修課,2011年將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但該課程理論講授僅有6學時。如何構建全面系統的“閱讀療法”課程體系,是當前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治療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實屬當務之急。目前,國內可用的閱讀療法教材不多。2009年本課題組和解放軍醫學圖書館聯合啟動“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項目的研究,歷經兩年,于2011年10月編輯出版了《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在反復的文獻調研基礎上,筆者認為有必要給醫學院學生開設閱讀療法這門課程。通過對閱讀療法歷史、基本理論、基本任務、實施流程、應用實踐、推薦書目、資源分布與檢索、循證閱讀療法等內容的系統學習,幫助醫學院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并能讓醫學院學生掌握閱讀療法這一輔助治療工具,在校為自己、工作后為病人尋找一個緩解壓力、舒緩情緒、凈化心靈的心理治療方法,利用各種文獻防病治病[14]。為此,課題組嘗試初步構建“閱讀療法”課程體系,包括教材選擇、課程內容、授課學時、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等。大學生通識教育課程“閱讀療法”以選修課的方式,系統全面學習閱讀療法的相關知識,可幫助學生利用手頭的文獻資源解決疾病的輔助治療,對癥開出個性化閱讀治療書單,實施循證閱讀治療,并自覺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健康和亞健康評定量表等進行效果評價,以便對閱讀療法推薦書目的治療效果有一個客觀可行的評價。
我國臺灣學者王萬清所撰的《讀書治療》,先后于2003年、2009年納入“學校心理輔導叢書”。該書由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全書分四章:第一章讀書治療的理論;第二章兒童文學與讀書治療;第三章讀書治療的設計與咨詢;第四章讀書治療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5]。北京大學王波于2007年、2014年出版《閱讀療法》第一、二版,內容包括閱讀療法導論、閱讀療法在國外、閱讀療法在中國、閱讀療法實務、閱讀療法的現狀和前景等[12][16]。2011年筆者出版《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國內外數千年來的閱讀療法進行科學、系統的總結和理論升華,充分闡述閱讀療法在防治心理和生理疾病方面不可忽視的獨特效用。內容主要包括:閱讀療法的起源與發展、基本理論、內容任務與方法、副作用及其干預控制、循證閱讀療法、信息資源的分布與檢索、閱讀療法在醫學圖書館的應用、閱讀療法書目介紹、閱讀療法的實施、臨床應用案例等[14]。2014年,黃曉鸝等著《閱讀療法實證研究》,介紹閱讀療法概念、我國閱讀療法實證研究的現狀、閱讀療法實施應用模式、閱讀療法書目編制、循證閱讀療法、網絡閱讀療法等內容[17]。通過對上述專著的分析,筆者認為《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是比較合適的“閱讀療法”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教材,該書在國內第一次較系統地闡述了閱讀療法基本理論、研究內容、主要任務與常用方法,率先將閱讀療法副作用及其干預控制,信息資源、推薦書目與循證閱讀療法、閱讀療法的應用實踐有機融合,科學構建了閱讀療法框架結構,突出閱讀療法的醫學特色和臨床專業特征,是迄今為止內容豐富、系統、全面的“閱讀療法”教材。
綜合分析閱讀療法專著與教材,結合《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一書,筆者提出通識教育課程“閱讀療法”的內容應包括十個方面:
(1)閱讀療法起源與發展。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閱讀療法的特點與規律;閱讀療法的新進展和主要特點;國外閱讀療法的起源和發展;國外閱讀療法的實踐。
(2)閱讀療法基本理論。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概念;閱讀療法的作用機理;閱讀療法的類型;閱讀療法的方法與步驟;閱讀療法與信息療法、藝術療法的聯系與區別。
(3)閱讀療法的研究內容、任務與方法。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研究的內容;閱讀療法研究的任務;閱讀療法研究的方法。
(4)閱讀療法的副作用及其干預控制。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的副作用;副作用產生的原因;干預控制的作用與途徑。
(5)循證閱讀療法。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循證醫學基礎知識;循證閱讀療法基礎知識;循證閱讀療法實施。
(6)閱讀療法應用。要求掌握以下的知識點:閱讀療法在健康人群中的應用;閱讀療法在亞健康人群中的應用;閱讀療法在疾病人群中的應用。
(7)閱讀療法信息資源分布與檢索。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信息資源的分布和特點;常用數據庫檢索方法;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8)閱讀療法書目。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書目概述;發展性閱讀療法書目;臨床性閱讀治療書目。
(9)閱讀療法的實施。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的治療人群;閱讀治療過程;療效評價;典型案例(高血壓病、糖尿病等)。
(10)閱讀療法的發展。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主要有閱讀療法的分析;閱讀療法的發展趨勢。
在高校開設“閱讀療法”課程的形式可以是選修課,主要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建議學時為33學時(含考試),主要安排周末或晚上上課,讓有興趣的同學自由選修;或者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型限制性在線課程)形式進行網絡自學,如果需要學分,必須履行正常的選修課報名手續,得到授課老師確認后方可參加學習或網上自學。
作為選修課,“閱讀療法”的教學方法比較靈活,可以是老師主講,可以是閱讀案例分享,也可以是自主分組協作學習,甚至可以安排自學。考慮到具體臨床案例運用推薦書目的特殊性和針對性,可以先由授課老師講解選書原則和選書流程,以及閱讀治療實施時施書的正確方式方法,然后再按照課程要求讓學生針對臨床上的不同疾病自行確定推薦書目并進行實際應用。同時分組報告各自的選書原則、施書方法和實施效果,并展開討論,互相分析選書、施書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提出改進辦法。總體上看,可以通過講授+實操的模式進行課程教學,閱讀分享、觀看視頻和臨床實踐等方式可以交互穿插進行。
作為選修課或SPOC課程,考核的辦法可以多種多樣。編制閱讀療法推薦書目、撰寫課程學習體會、開展閱讀療法臨床實踐、參加網絡課程在線測驗,甚至是撰寫書評、觀后感和閱讀療法論文等都可以作為選修課程結業的依據。筆者認為,開設選修課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學有余力同學的學習要求,通過系統學習閱讀療法理論和實踐知識,幫助他們增長學識,自覺運用閱讀療法這一手段解決自己或他人面臨的困惑,甚至是排解精神或心理上的問題,如精神抑郁、厭學、網絡成癮、人際交往障礙等。通過身邊人身邊事的閱讀治療實踐,有利于快速掌握閱讀療法的方法與技巧,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好地治療患者。
最近10多年來,我國圖書館員和教師針對閱讀療法進課堂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和探索:2006年,徐州師范大學圖書館袁先林首先提出閱讀治療課程的講授內容和方法[18]。2009年,慕琴玉、吉淑琴將閱讀療法應用于護理教學[19]。2011年,河北聯合大學圖書館李東對高校閱讀療法課程的建設問題進行闡釋[20]。同年,寧波市鄞州區古林鎮布政小學王紅梅、何亞明提出誦讀、導讀、共讀三種閱讀療法干預模式和不同年級小學生閱讀系列書目[21]。2012年,王林軍介紹了閱讀治療的機理——情志相勝療法,指出閱讀治療作為高校圖書館的隱性課程應該對讀者進行實踐應用[22];而天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許勝男則提出高校英語文學課與閱讀療法相結合的理論構建[23]。2017年,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工作處岳欣提出可通過制作“書方”和運用閱讀療法增強教學效果[24]。真正將閱讀療法作為選修課程開設的只有泰山醫學院和華北理工大學。泰山醫學院的授課內容包括6個學時的“閱讀療法”理論教學和30個學時的閱讀療法課外實踐[13];華北理工大學開設24個學時的閱讀療法課,內容包括基礎理論6個學時(緒論、歷史與現狀、基礎知識)、應用理論10個學時(實施、應用模式、書目編制、信息檢索、應用案例)、應用實踐8個學時[25]。2016年,有國外作者提出可將閱讀療法作為一種臨床工具,應用于疾病診斷、治療和臨床教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輔助療愈和教學[26]。宮梅玲教授“泰山醫學院模式”閱讀療法取得成功,在于該創新型科學團隊十幾年來的不斷探索,也說明閱讀療法研究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科研工作[27]。作為尚處在摸索階段的“閱讀療法”課程,無論是教材建設、授課內容、授課方法還是授課形式都缺乏標準與規范,仍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為此,課題組在全面調研國內外閱讀療法現狀與進展的基礎上,嘗試構建了33個學時的“閱讀療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突出強調閱讀療法的臨床實踐應用,探索總結閱讀療法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應用,為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閱讀療法、推動閱讀療法在我國的廣泛應用打下基礎。該課程努力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治療意識和應用閱讀療法的自覺性,將閱讀療法教學內容與最新的研究成果、醫療案例、醫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緊密結合,使各種文獻資料在閱讀治療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不斷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筆者還在系統全面收集整理國內外閱讀療法相關資料基礎上,建立閱讀療法通識教育課程學習網站,幫助大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閱讀療法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