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所必須依賴的必不可少的稀缺資源。但土地的位置固定性、面積有限性、質量差異性、功能永久性也制約著人類對于土地的利用,土地的自然特性要求人類就地利用土地,必須節約、集約地利用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人類對于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土地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土地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土地也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逐漸提高,城市建設也不斷推進,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能源匱乏、用地緊缺、環境壓力大、交通擁擠、城市污染、就業難等等問題,其中土地利用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能否合理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城市的發展進程和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質量。為了促進城市化的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劃分土地結構、實現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上日程。
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用地規模也逐漸擴張,各類占用耕地建設開發區的現象層出不窮。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用地壓力,使得原本處于城市邊緣的適合耕種的平坦土地因為同樣適合人們居住而被占用并改造成住宅用地。耕地數量的急速減少和整體質量水平的下降,已經危及到糧食安全[1]。
城市中的一些舊城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并且其占地面積相對較大但構造布局等等卻已經不再適合城市的發展,阻礙了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急需對其進行改造,但如今為了經濟利益,政府更注重新城區的開發和建設,而忽視了舊城區的改造。
許多相鄰城市只注重本市行政轄區內的功能布局,而往往忽略了與其周邊城市的協調和聯系,導致地方之間重復建設現象非常嚴重,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城市的積聚效應也無法達到最優,影響了城市的發展[2]。由于政府的土地利用規劃的不完善,城市建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土地亂占現象嚴重。有些政府受房地產行業高收益的驅動,而不嚴格控制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行為,出現了大量高檔商品房無人購買、房地產空置率高的現象,導致了我國城市土地利用過于粗放經營,集約化程度不高。
我國地方政府官員看重的仍然是經濟利益,因此,招商引資成為地方政府熱衷的目標,也成為了許多地方的績效考核指標[3]。為了吸引開發商的投資,各地競相壓低土地的價格或者提供各種形式的土地價格優惠策略,甚至出現了“零地價”、“負地價”如此荒唐的行為。而開發商也趁著此番優惠,大量購地,卻又無法合理地規劃利用土地,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在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中,犧牲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換來了GDP的高速增長,這是得不償失的。
城市化的過程也是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過程,城市垃圾總量占全球垃圾總量的90%以上,是世界性“公害”之一[4]。城市垃圾,工廠排放的SO2、CO2等廢氣,廢水,汞、鎘、鉻等重金屬廢渣等等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土壤,使得土壤質量急劇下降,對土地利用造成了不利影響。
政府應積極開展類似于播放宣傳片,舉行宣傳講座等等各種宣傳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活動,使公民認識到珍惜土地、保護耕地、集約用地的重要性,了解到一些土地利用方面的常規性知識,培養公民對于保護土地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建立完備的城市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土地管理體制,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實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城市規劃中,不但要嚴格控制新城區的開發和建設力度,也要重視舊城區的改造,以適應城市的發展。相鄰城市間應多加協調與交流,盡量不出現重復建設現象,造成土地的不必要浪費。
政府應完善城市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合理設置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通過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污染處理設備與技術,提高污染物凈化的效率,保護土地的生態環境,保障土壤質量的良好。
建立以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為主體的土地市場,運用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使土地利用向高效合理配置方向發展。實行基準地價和工業用地最低限價政策,防止出現低價占地引發的粗放利用土地行為[5]。
城市化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大趨勢,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許多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著耕地不斷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土地使用效率低等問題,而這些土地問題正在限制著城市的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這也讓土地合理、可持續利用成為了受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城市中,為了解決土地利用的問題,要求公眾自覺地去珍惜土地、保護耕地、維護好土地的生態環境,要求政府建立建全土地利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完善土地管理體制,規范土地市場,由粗放經營土地轉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閑置等浪費土地資源的現象出現,使土地利用結構最優化,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最大價值,追求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共同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