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青島是全國第一個提出實施“標準化+”發展戰略的城市。從技術標準戰略、標準化戰略到“標準化+”戰略,青島的標準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在標準成為國際通行的“技術語言”,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制度的今天,青島正在形成的“事事有依據,處處有標準”的格局,也成為城市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
6月27日—29日,以“標準讓城市更加智慧”為主題的青島國際標準化論壇在青島舉行。圍繞“先進標準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標準助推高鐵裝備與技術創新發展”“國際標準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船舶海洋產業發展和標準化”“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與教育”,以及自愿性可持續標準等議題,各領域專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青島標準化之路
青島的標準化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那一年,國家標準委和科技部批準青島為“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地方試點城市。
回顧過去十年,青島在推進標準化的道路上,可謂不遺余力。2007年8月,青島在全國較早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的意見》和《青島市標準化資助獎勵辦法》(2015年修訂);2015年12月,青島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年的《青島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著重提出了要實施“標準化+”戰略;2017年,青島發布了《青島市“標準化+”發展規劃(2016—2020年)》,并實施了新修訂的《青島市標準化資助獎勵資金管理辦法》。
青島市市長孟凡利在論壇上介紹,目前有25個國際和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設在了青島,青島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80多項、國家標準800多項、行業標準900多項。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由于技術的進步、人口的遷移和氣侯變化的影響,現在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這意味著人們對可信賴的產品及其生產體系,以及透明和互通的國際合作需求在不斷增加,國內和國際都是如此。在這里,國際標準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過協商一致和確定的工作模式,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了保障。”國際標準化組織(lSO)主席張曉剛說,70年來,聚集了成千上萬名專家的lSO,正是通過協商一致的模式來制定為世界廣泛使用的標準。
在現代社會,標準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ISO的標準已經成為了迎接世界挑戰的主要工具之一,許多的標準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都得以應用。ISO的組織成員也從最初的25個發展到了現在的163個,并已經發布了21000多個國際標準,是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標準化組織。
對于青島而言,標準的理念正在這個城市開花結果。2006年,國家標準委批準青島高新區為全國13個試點建設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之一;2011年,青島被國家旅游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批準為全國創建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2012年,中德生態園綜合標準化示范區被國家標準委批準為全國唯一的國際標準合作示范園區;2014年,青島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被批準為全國第一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
而自2003年以來,青島在花生、花卉、茶葉、藍莓等特色農產品領域建立了1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發布了253項市級農業地方標準規范。
去年7月,國家標準委發布《國家標準實施效果評價試點工作方案》,決定在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和青島市組織開展國家標準實施效果評價試點工作。青島也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這項試點的城市。
標準引領智能制造
在青島,耳熟能詳的品牌企業著實不少。也正是在海爾、海信、青啤、中車等享譽國內外的品牌企業的依托下,青島才叫響了自己的“品牌之都”,也讓“青島制造”成為了探路“中國制造”的樣本。
“青島制造”和“品牌之都”的背后,有著標準的有力支撐。這座我國最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開放的思維孕育了國際視野,也讓這座城市在標準化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很多人也許并不知道,我國礦泉水生產質量標準,一直都是以青島于1930年生產出的我國第一瓶礦泉水——嶗山礦泉水的標準而制定的;1964年誕生的《青島啤酒操作法》是我國啤酒工業的第一個行業標準;海爾集團是我國家電行業標準的引領者,是國內主導國家行業標準最多的家電企業,也是我國提報國際標準制修訂提案最多的家電企業,已累計提報了90項國際標準制修訂提案;海信集團主持和參與了多達31項國際標準、357項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其中已頒布的國際標準就有22項、國家標準87項、行業標準128項;中車青島四方公司承擔了全國首批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是全國第一批試點單位……
標準制定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早在1927年,美國總統胡佛就得出了“標準化對工業的極端重要性”的論斷。如今,在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的八個優化行動領域中,標準化列于首位。美國也在2016年2月發布了《智能制造系統現行標準體系》,形成了美國智能制造系統依賴的標準體系。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智能制造,但是有關智能制造的新標準卻一直沒有確立。似乎誰能率先參與國際標準的定制,就意味著誰可以拿到智能制造時代的話語權。
論壇上,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造創新聯盟向全球發布了由海爾主導制定的包括大規模定制、工業云平臺建設、智能制造執行系統(MES)在內的三項標準,這些標準均是用戶體驗標準,也是全球唯一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制造標準。作為海爾集團標準中的一個重要范本,海爾又一次為全球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樹立了標準旗幟。
此外,海爾還與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結合各自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動智能制造、工業物聯網平臺等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及標準制定,構建更加完善、繁榮的創新鏈、產業鏈與新興業態。
業內專家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社會開始膜拜“硬”實力;眼下,在“互聯網+”浪潮驅動下的工業互聯網時代,以探索樣本輸出為代表的“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此次海爾與電子標準院的合作,也被寄希望于能為“中國智造”輸出標準模型。
建設“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今年,ISO、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和lTU(國際電信聯盟)三大標準化國際組織將世界標準日的主題定為“標準讓城市更加智慧”,而這也正是本屆青島國際標準化論壇的主題。在國家標準委國際合作部副主任郭晨光看來,這一契合恰恰體現了國家標準委對青島的重視。
“標準化不是獨奏曲,而是交響樂。”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認為,標準是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是促進世界融合互通的橋梁,有利于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管理;也是促進城市要素智慧互聯的紐帶,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資源共享、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對氣候變化、合理利用能源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青島市“標準化+”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期間青島將重點推進標準化項目試點示范工程、“青島標準”建設工程、“青島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工程、“青島標準”走出去工程。到2020年,使“青島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實現“青島標準”走出去,建設“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向國際標準看齊,開放的青島才能成長為一座真正的國際化城市。
在國際城市戰略實施中,青島也在制定標準。青島不僅在國際城市戰略實施組委中專門設立了“標準組”,對標香港、新加坡、舊金山等10個國際城市,還制定了包括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國際成長力、國際吸引力和國際支撐力等在內的5個一級指標和35個二級指標的《青島市國際城市戰略指標體系》,測算城市的國際化實現程度。
郭晨光說,青島的標準化工作之所以能走在全國前列,除了自身的產業基礎、人才優勢和政府的重視程度外,“意識最重要”。意識到用國際標準對話世界的青島,也正在從人們熟識的“品牌之都”向“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