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近一年多以來,24歲的趙小姐在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剛開始以為就是“上火了”,貼維生素C片、咬花椒粒、用白酒漱口都沒有解決問題,經醫生檢查是牙周炎。“現在好多年輕人已經有了牙齦出血是病的意識,能夠主動到醫院檢查和治療。但是,這種意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以前咱們都說‘老掉牙,現在好多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開始掉牙,這是平時不注意牙周健康、牙周病導致的牙齒松動脫落。”青島市市立醫院口腔內科主任陳書蘭說。
陳書蘭現任青島市市立醫院口腔醫學中心本部副主任,擅長牙周病的規范系統治療、牙齒保存治療、根管治療、牙齒美容及牙齒嵌體修復,對疑難牙病和牙周病的診斷治療經驗豐富。
50歲的博士生
1984年陳書蘭考入濱州醫學院,大三時恰逢濱州醫學院創辦口腔醫學學科,由于成績優秀,被選派到武漢大學,重點學習口腔解剖、口腔病理、口腔高分子、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復和正畸等全部口腔科專業知識。畢業后在濱州醫學院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2002年碩士畢業,跟隨丈夫來到青島。2007年通過青島市衛生局醫療衛生骨干選拔,陳書蘭前往德國進修學習,在杜塞爾多夫牙學院學習牙周和牙體治療技術,帶回了國際最先進的牙周治療技術,使牙周病的治療更加系統,效果更加顯著。
“年輕的時候,為了家庭和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夢想。現在孩子長大了,我也要圓自己的博士夢。”陳書蘭說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遺憾。2010年,陳書蘭通過艱苦努力,經過層層選拔,考入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國內著名的牙周病專家楊丕山教授。讀博期間,最讓陳書蘭“痛苦”的記憶是做實驗養細胞。“我覺得養細胞比養孩子還難。”培養試驗用細胞貫穿整個實驗過程,必須在完全無菌的情況下細胞才能保持成活,稍一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細胞的霉菌感染。“被污染的細胞,表面會被一層亮晶晶的霉菌覆蓋,每次進到實驗室只要一看到這些亮晶晶的小東西,我既生氣又無奈。”但是為了完成實驗得到準確的試驗結果,陳書蘭只有反復從患者拔除的牙上提取標本,重頭再來。
書寫博士畢業論文對當時已經50歲的陳書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完成論文要用到許多的軟件,比如,文獻管理工具Endnote、條帶分析軟件Image J、統計制圖軟件GraphPad Prism、圖像處理工具Photoshop。沒有接觸過的年輕人,要學會這些軟件尚且需要費一番工夫,更何況已經50歲的陳書蘭。但是她非常樂觀:“不會就學嘛,無非就是我年紀大一點,學得慢一點。”她用最笨的辦法,將軟件操作的每個步驟,一步一步畫在筆記本上,回家對著電腦一遍一遍地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陳書蘭的實驗取得了巨大進展,實驗結果發表在《lnt J Clin Exp Pathol》,被SCI收錄,影響因子1.706,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年輕人越來越“老掉牙”
結合門診病例,陳書蘭發現牙齒松動正在向年輕人蔓延,其根本原因是牙周不健康造成的。所以她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牙體、牙髓和牙周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上。
據統計,牙周病發病率(包括牙齦炎和牙周炎)在我國高達90%以上,被稱作口腔健康的“隱形殺手”。引起牙周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牙菌斑和牙結石,口腔衛生不良會使牙齒及牙齦表面形成細菌薄膜——牙菌斑,如果牙菌斑不除去,就會逐漸鈣化形成牙結石,致使牙齦紅腫出血,引起牙齦炎甚至牙周炎。
前幾日,36歲的孫先生,右后第一、第二、第三顆大牙牙齒松動,吃東西時咀嚼無力且容易塞牙縫,經過詳細檢查,已患上了重度牙周炎,其中—顆松牙只能拔除,而其他牙齒也需進行治療。控制住牙周炎癥狀,保證了牙齒的基本進食功能,最終能否保住松動的牙齒還不確定。“每每看到這樣的病人,尤其是年輕的病人我就覺得很遺憾,如果早期介入治療,癥狀不會這么嚴重。”
牙周炎的早期臨床表現為口腔異味、牙齦紅腫、刷牙或咬硬物時牙齦出血等。如果刷牙時,牙刷上有血;啃蘋果,蘋果上有血;照鏡子,發現牙齦紅腫……那么,很可能患上了牙周病,需要及時就醫。能做到“冷熱酸甜,想吃就吃”,才是健康牙齒的表現。
牙周炎不僅會導致掉牙,還會對心腦血管病人、糖尿病人、腦中風病人、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以及孕婦產生不好的影響。
以糖尿病人為例。目前,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糖尿病與牙周炎的關系,公認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已有學者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發癥。糖尿病與牙周病存在雙重關系,糖尿病患者較易發生牙周炎,患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經過牙周炎治療后糖化血紅素水平會有所下降。陳書蘭已將《治療牙周病對糖尿病人血糖影響分析》,列為2017年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小洞不補,大洞痛苦”
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經歷過牙疼的人一定會對這句話有深刻體會。但現實生活中矛盾的是,很多人日常不注意口腔健康和口腔衛生,刷牙應付了事,飯后從不漱口。直到有一天齲齒發生了,才意識到齲齒竟然發生在我身上。不但治療花費金錢,身體還要忍受疼痛折磨。如果齲齒深入或很靠近牙髓,還要做根管治療。
什么是根管治療術?陳書蘭告訴記者,當人們發生齲齒,或其他因素導致牙齒缺損傷及牙髓時,目前國際最通用的辦法是根管治療術。根管治療是對牙髓病、根尖病變的一個有效治療過程,尤其是在傷及牙神經后,最后保住牙齒的基本辦法。通過去除齲壞組織開髓到達髓腔,徹底去除感染或壞死、壞疽的牙髓,擴大預備根管,再次沖洗清潔根管,吸干后封入消毒藥物,最后嚴密充填根管,以根除根管內容物對根尖周圍組織的不良刺激,防止發生根尖周病變或促進根尖周病變愈合的一種治療方法。近年來,根管治療的技術取得長足發展。根管治療的成功依賴于有效清除根管系統內的微生物,預防根管系統的再感染,以及修復患牙并恢復功能,這樣就避免了拔牙、鑲牙的過程,既節省了費用,又避免了痛苦。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根管治療后的牙齒能和以前的“好牙”一模一樣。因為殺掉了根管中的牙神經和血管,該顆牙齒就得不到充分的營養,會比其他牙齒更脆弱,缺少韌性。一旦吃米飯遇到石子兒,或者咀嚼其他硬物時,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就存在崩裂的可能,如果崩裂嚴重,同樣也只剩下“拔牙”一條路了。因此,為了讓牙齒能更耐用,在做完根管治療后,普遍會在牙齒上做嵌體或牙冠。“嵌體就是只補上缺損的部分,牙冠就是整個套在牙齒上,如果齲齒面積沒那么大,牙齒殘存部分依然良好的話,我們建議做嵌體,嵌體可使牙體組織磨除量少,可保留更多健康余留牙體組織,牙體的抗折力明顯增強。但如果損壞面積很大,那就要做牙冠了,做完牙冠后,就不能做嵌體了。”陳書蘭說。
“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有一口好牙,牙好,身體才會好。”是陳書蘭的口頭禪。提高口腔保健意識,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每半年或一年都要定期檢查牙齒,不要等到牙病有癥狀病變不可逆了才去醫院。“畢竟拔牙后種牙或鑲牙,功能都不如自己的牙好。”這是牙科醫生陳書蘭的忠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