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楠

老字號的魅力不僅在于誠信,也在于創新。
上世紀70年代,結婚時不能缺少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當時的青島人,要購買這“三大件”中的第一件,就要“上街里”。
這“街里”,指的是中山路,而這賣手表的“店鋪”,一定少不了亨得利。
從1924年開始,青島亨得利的始建店就已經落戶中山路,93年如一日地遙望著這條百年老街的變遷。以其優良的品質與精細的工匠精神,亨得利收獲了幾代青島人的支持與厚愛。
如今提起亨得利,人們第一印象是“品質+品牌”的組合。但實際上,青島亨得利最初的定位并沒有這么清晰,在經歷過電子表、石英表的搶購“風潮”,黃金白銀的市場化運作后,直至1995年底,才真正轉型為品牌化經營戰略,開始引進品牌并開展連鎖化經營。
等到1999年,山東省第一家歐米茄店——尊貴會員店的開業讓中山路兩旁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時,人們才真正了解到什么叫老字號的魅力。
老字號的魅力不僅在于誠信,也在于創新。當年的時尚,是從5、6家亨得利門店的興起,延伸到34家門店進行擴散,并在青島市政府“八大四小”的連鎖企業的重點發展中嶄露頭角,現在擁有世界先進的鐘表檢測維修設備,國內一流的鐘表維修技術人才,以及勞力士、真利時、豪雅、名士、歐米茄、雷達、帝舵、浪琴等20多個國際一線品牌在青島亨得利設立特約經銷維修中心。
就是這樣的老字號,就是這樣的品牌經營模式,卻難逃中山路商圈沒落的“魔咒”。
作為青島商圈的鼻祖,中山路商圈不僅是青島老字號的扎堆地,更是老青島人最初的商業記憶。但隨著大型綜合體商圈在全市的布局,中山路逐漸不復繁華,少了“人氣”,更少了“人心”。
如今,隨著市南區政府開始呼吁“西部復興”,人們的目光不僅聚集在老城區的老字號上,更聚集在這些老字號經營者將要拿出的“復興動作”上。
對于“人氣”的流失,青島亨得利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侯彥榮有著自己的看法:“老城區想要復興,其實說到底,先吸引人,才能發展。那么怎樣吸引人?歸根結底,在于舊城改造。第一要讓開發商獲益,給予他們開發與改造的動力,第二是不能再繼續修舊如舊,對于沒有價值的‘爛尾樓,果斷拆除。”
我們都知道,修建與重建的概念在真正施行上差距甚大,有些老式建筑的修建成本甚至高于重新建造成本。而大多數開發商在衡量地價成本與建設成本之后,會有畏難情緒。在這方面,政府不僅要積極對開發商進行引導,同時還要有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才是其開發與改造的動力所在。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一直是中山路改造的“痛點”。在中山路經歷過幾次“動刀”后,基本上都是處在“修舊如舊”的狀態。一些沒有歷史價值的爛尾樓,依舊矗立在原地長達十幾年。
但實際上,要想吸引高端人群入駐中山路,形成高端購買需求,就要有能與高端人群所匹配的樓宇存在。 “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擁有先天優勢的情況下,改善居住環境,吸引中高端人群入駐中山路,那么就解決了目前一些更高端的一線品牌手表不愿意加入亨得利的難題,也增加了客戶的購買力。”侯彥榮說。
要想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離不開政府的決策與實行力。因為人事調動與政策變更的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對于中山路可以施行的、優質的部分改造計劃至今并沒有真正落地。
對于像侯彥榮一樣堅守在中山路老字號“掘金”的人來講,他們不僅要永遠堅持自己的品牌建設,做好自己應當做的事情,更要將自己定位在和“新興企業”一樣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希望看到政府改造中山路的決心,以及對老牌企業伸出的“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度過在經營中遇到的些許“瓶頸”,也幫助中山路恢復昔日的繁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