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麗

13年,從開始創業到蓬勃發展,從一個3平方米的小店面到全國32家加盟店,楊琳為人生畫了一個漂亮的圓。
回首創辦丁老二麻辣雞的這些年,楊琳的言語中藏著故事,眼神中溢滿堅持。她說,如果沒有最初的勇敢與堅持,就沒有這家店的成功,而如果沒有對于生活的深深感激與領悟,她不會以期待的姿態不斷出發,走出越來越開闊精彩的人生路。
非行之難終之難
在將加盟店開到山東各地,乃至遠達唐山、哈爾濱之前,楊琳其實也沒想到,自己能做得這么好。
“剛來青島的時候,我也沒想好該做什么。”楊琳說,“雖然我自己曾經創業過,但對青島市場一無所知。”她跑遍了青島的市場,實地調查、仔細揣摩,什么是青島缺乏的?什么是青島大眾喜愛的?
沒有頭緒,楊琳忽然想起自己去四川旅游時的經歷。“我從小就喜歡美食,經常到處旅游、品嘗各地小吃。”楊琳說,“到四川的時候,我發現全國各地的人都去吃四川小吃,麻辣味道風靡全國。”她意識到,青島還沒有一家專做麻辣雞的門店。于是,她租了一個3平方米的店面,開始了創業。
“最開始的時候真得特別辛苦。進貨、拌料、細加工,每天提著兩大桶雞上下樓,都很折磨人。”楊琳說,就這樣的粗活,自己一個人干了3年。冬天最冷的時候,她租的屋子里沒有暖氣,手都凍僵了。“我有時候也會想:為什么要遭這種罪?但我現在慶幸自己當初的堅持。”
除了這些,麻辣雞的味道能否得到顧客認可,能否吸引回頭客,也讓楊琳費盡思量。“開始是試驗性地贈送麻辣雞給顧客吃,根據顧客的意見不斷調整味道。做食品,最重要的是味道。如果味道不過關,那就可以說是失敗的。”
但是正如俗語所說的“眾口難調”,楊琳在這方面栽過跟頭。“一次,我偶然聽到有顧客議論,說我店里的雞味道不好。我一晚上沒睡著。”怎么辦?只有不斷地改進。在改進的過程中,楊琳想到了借鑒其他產品的經驗。因為很多民間小吃之所以受到追捧,肯定有它們的獨到之處。“我開始到處去吃各地雞肉小吃,仔細體味他們的用料、制作特色。一次,我跑到上海云南南路附近的一家賓館住了半個多月,天天去吃小紹興的白斬雞,就想知道人家為什么做得那么好吃。”楊琳笑起來,“最后服務員都好奇地問我:‘你怎么天天來吃,不膩嗎?”
最終,領悟外地優秀小吃精髓,結合青島本地人的口味,經過多次試驗,楊琳做出了咸淡適口、口味獨特的麻辣雞。13年來,楊琳不但打響了招牌麻辣雞,還開發出七八個新品種,涵蓋了各種口味。
寒來暑往,楊琳在開店的地方先后送走了18家店,只有自己還堅持在這里。“2008年的時候,有媒體記者專門來探訪,說有人喜歡我家的雞。”這讓楊琳第一次體味到了成功的滋味,“我擴大了店面,換了個40平方米的地方,但到了飯點還是很擠。最后店門都被擠碎了。”
又是一晚無眠,但這時候的滋味,已經與最初的輾轉反側大相徑庭。
軍中“紅妝”愛闖蕩
2003年,楊琳懷揣兩萬塊錢到了青島。
在這之前,楊琳的工作與食品毫無關系。她本在職業學校工作,后來辭職,還在東營開過一段時間的服裝店,規模最大的時候,曾連開4家,成為東營小有名氣的服裝店老板。
“從軍隊轉業回來后,出于個人愛好和對美的追求,我做起了服裝業。”楊琳說,她也由此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可能是東營本地較早開始做服裝的一批人。大概是趕上了好時候,又肯吃苦,所以運營得很不錯。”
然而,到了21世紀初,忽如一夜春風來,服裝廠遍地開花。利潤漸漸變薄的時候,楊琳當機立斷,處理了在東營的服裝店,到青島來開創新的事業。
“我是一個很果斷的人,一直都想出去闖一闖。”楊琳說,以前在職業學校的時候,她還曾經利用寒暑假到深圳等地當模特,走秀賺外快。“可能是我在深圳等地開了眼界的緣故吧,就不再想過安穩的生活。”她說,如果說安穩,那么轉業回來在職業學校的時候最安穩舒適,可以說是人生一片坦途。“但我還是想到市場中去奮斗,所以果斷地辭職,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樣做,“代價”當然也不小,楊琳笑著說:“因為辭職,我迄今也沒有工齡。”
走南闖北不但打開了楊琳的眼界,也磨礪了她的意志。
“可能因為是軍隊大院子女,我很倔強,是那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性格。”楊琳說,她全家都是軍人,自己更是當了13年的兵。部隊大院里的成長經歷給她帶來了很深的影響,“父母對我的教育很嚴苛,要求我做人要誠信、正直、坦蕩……”這些父母留給她的寶貴精神財富,讓她在人生的路途上爬山涉水,不肯服輸。“雖然我也曾因這樣的性格吃過虧,但我并不后悔。我交到了很多同樣坦蕩的朋友,我的朋友都很了解我,也愿意在困難中互相扶持。”
由此也可以看出楊琳成功的密碼。“就是非常真誠地去對待自己的顧客、員工,相信踏實做人,誠信做事。”她說,“誠信是我非常看重的品質,也是家里的家風。我答應了什么就一定會做到。譬如說對待員工,我決不會拖欠工人工資,也不會答應了獎勵而不兌現。”去年,楊琳曾告訴她手下的店長,如果能完成業績將獎勵一臺車。結果店長超額完成了業績,楊琳果然兌現了承諾。
我報生活以歌
風風雨雨,伴隨著事業上的成功,楊琳也曾經歷情感、生活上的困頓。
“第一個大的挫折可能是母親的去世。”提起這件事,楊琳仍不免感慨萬千,感情難以自抑,“1992年母親走了的時候,我特別接受不了,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怎么就這么沒了‘保護傘?”母親走后,楊琳明白,以后的人生路可能更需要自己獨立去闖。“完全是由一個嬌小姐到一個成熟的女人的蛻變。我都發覺自己變了,變得堅強、不會撒嬌。”楊琳說,“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拼力闖蕩,努力工作。”
隨著母親的故去,經歷人生磨折洗禮,楊琳漸漸將自己封閉起來。“我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工作狂。”楊琳說,“店里家里,兩點一線。沒什么社交圈,也沒培養什么愛好。雖然事業是成功的,但并不快樂。”
今年,在“青島最女人”活動的評選中,楊琳獲評“最優秀青島女經理”。這時候,她才意識到,工作之外,人生也可以更精彩。
“最開始,我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宣傳企業文化。但參評以后,它對我的改變是巨大的。我開始學著享受生活。”楊琳表示,此后她開始主動和外界交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我不但參加了玫瑰聯盟,參與走秀,還認識了很多和我一樣實干的企業家。她們業余時間都在享受生活,安排得非常好。我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她的朋友圈擴大了。
“‘最女人,給我打開了另一扇門。”楊琳說,在她看來,“最女人”的內涵首先是自立,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成功的事業;其次,“最女人”還要從外在到內在都漂亮起來。“支撐女人的是氣質,而不是容顏。容顏可能會老去,但文化修養、素質,卻代表著一個女人的深度。歲月隨意變遷,而美麗心靈永存。”楊琳這樣說。
生命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走出陰影,擁抱生活,坦然迎接生活給予的所有,無論是幸福還是缺憾,從內心真正快樂起來,就是“最女人”真實的魅力所在。
而談到品牌的未來發展版圖,楊琳信心滿懷。“民以食為天。我特別以這個小店為自豪,因為很多市民認可這個味道,它貼近了民眾的生活。”楊琳說,“這個品牌是我從零做起的,可以說是心血所在。”
“麻辣雞雖然是小吃,但也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發揚。我想在傳承中創新,堅持做百姓歡迎的品牌,創出獨有的飲食文化,更希望它能走向全國。”楊琳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