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秋 周亮 李小龍 張琪健
摘 要:文章通過對銀川市部分中學進行青春期教育滿意度、學校教育存在的困難,開展途徑和學校教育現狀調查,發現銀川青春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文章對寧夏等西部地區的青春期學校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銀川 青春期 教育 調查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a)-0218-02
青春期從廣義上指從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狹義上指第二性征開始出現到性成熟以及體格發育完全的一段時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是決定人一生的體格、品質、行為、性格和智力水平的關鍵階段。在生理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心理發育也會產生顯著影響,例如早戀等現象的發生已不容忽視。為此開展青春期教育是保證中學生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1-2]。
1 銀川市青春期教育現狀調查
筆者及課題組成員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選取銀川市寧夏大學附屬中學等5所高級中學、銀川市十六中學等4所初級中學的學生、相關教師、學校管理者及學生家長作為調查對象,對銀川市學校青春期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1.1 學校進行青春期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難
由表1可以看出,造成目前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困難是教材和師資力量。目前國內青春期教育缺乏規范、系統、科學的教材,教材已經成為當前學校對中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的一大障礙。在訪談中,學校管理者、教研員及相關教師都談到了這一問題,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認為,雖然學校可以開發校本教材,但缺乏標準、沒有經過評價和審核的教材,教師尺寸把握不一、講起來心有余悸,且開發教材對師資有較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數學校青春期教育的師資力量是極度匱乏的,青春期教育工作多數由生物教師兼任。另外,調查發現,有51.45%的中學生希望通過課堂教學來獲得性知識,專題講座和課外讀物也是比較受同學們歡迎的一種方式。另外,咨詢方式(一對一)更受女同學歡迎,男同學則更傾向于通過校園網絡來獲取青春期相關知識。
1.2 銀川市青春期學校教育現狀
調查發現:銀川市青春期學校教育初中開展較高中要好,主要原因是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中有一章內容是關于人的生殖和發育的,教師通常會借助于這一章進行一些有關青春期的穿插教學,開展課堂教育為5學時;高中階段平均開展青春期教育的課堂僅為1.5學時,有些學校甚至在高中階段沒有開展過青春期教育。高中開展學校開展青春期教育講座每學期不足1次,初中為2.1次。銀川市青春期學校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極度缺失,這與學生和家長的期望和需求是不相適應的。
1.3 小結
從以上調查可以發現,目前銀川市學校青春期教育較為滯后,特別是高中學習階段青春期教育十分匱乏,無法滿足學生渴望獲得相關知識的需求,銀川市青春期學校教育亟需加強。
2 對策和建議
2.1 青春期教育應盡快學科化、課程化
根據國外的經驗,青春期教育沒有學科化、課程化的保障,就容易被一般的教育工作者誤以為青春期教育可有可無,缺失了學科化與課程化的保障,青春期教育就會喪失持久的制度化的動力。建議國家教育部門組織編寫、審定正規統一的健康教育教材。如暫不能實現學科化、課程化,可在目前生物教學中增加青春期教育內容。要從小學高年級起至高中二年級按照適時、適度、恰當的原則,把青春期健康教育正式納入教學計劃,并系統地、科學地開展起來。
近些年,中學生物教師將青春期教育融入課堂做了大量嘗試[3-5]。筆者根據各年齡段學生青春期發育特點及不同年齡階段出現的突出問題,建議將青春期相關知識穿插滲透在平時的生物課教學當中:小學五年級開展學會自我保護、防止性侵犯;小學六年級開展男女平等思想教育,增強性保護意識;初一年級指導學生了解青春期性生理的科學知識;初二年級指導學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的科學知識和合理利用青春期教育網站;初三年幫助學生提高性保健能力和養成良好性道德;高一年級開展性安全、友誼與愛情教育;高二年級開展理想與責任、婚姻與家庭教育。
2.2 學校應增加青春期教育“第二課堂”
除課堂教育外,學校可以向學生提供有關青春期健康教育內容的報刊、雜志;學校宣傳欄、網站可增加青春期方面的內容;定期開展專題講座,例如可以邀請附近醫院的專家、醫生或者大學醫學院教授、學者講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設立咨詢臺、微信公眾號等也是學生喜歡接受的方式。
2.3 提高生物教師的青春期性教育授課能力
生物教師除了要有出色的生物教學能力外,還應該具備高水平的青春期性教育能力,能夠準確把握科學的性知識、性心理、性倫理道德以及性法律等。生物教師首先要認真自覺學習性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時,為了能夠教育好學生,生物教師需要多方面理解家庭、學校、社會對性的看法和偏見。只有具備了一定素養、足夠數量的師資隊伍,才能為青春期教育全面深入進行提供前提和保障。
2.4 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立體化的青春期教育格局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場所,學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人生各個階段側重生活的場合雖然不同,但都離不開社會,社會通過各種媒體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起著導向性作用。因此努力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積極配合,形成立體化的青春期性教育格局。
參考文獻
[1] 上官威.切實加強青春期的性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1,26(12):39-40.
[2] 高曉玲,王哲蔚,錢海紅.上海市中學生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狀況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04,15(2):121-123.
[3] 徐菲菲.如何上好青春期性教育課[J].生物學教學,2006,31(11):29-31.
[4] 明桂能.初中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青春期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6,31(3):17-18.
[5] 徐彤.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青春期教育[J].生物學教學,2003,28(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