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全
【摘 要】 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經濟推動下逐漸崛起,共享經濟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影響。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都將源動力提供給了共享經濟下的商業模式創新。筆者就共享經濟下商業模式為對象,分析了現有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相關完善建議及創新策略。
【關鍵詞】 共享經濟 商業模式 創新
我國當前已進入經濟大發展時代,所提出的共享經濟,是餐飲、家居服務、健康保健、物流快遞等各個行業彼此不斷競爭的商業模式,被稱之為當代最具創新性的商業思維模式。共享經濟可實現資源利用率的充分挖掘,并以最大化程度利用閑置的資源,以此獲取回報。
一、共享經濟下的商業模式創新要素
(一)定位創新
商業模式定位表示的是將顧客需求滿足的方式。共享經濟下,企業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共享平臺,促進供需雙方共享閑置資源,與普通B2C企業的區別在于對顧客需求通常為被動響應,與普通C2B企業的區別在于對顧客需求通常主動響應,是依據供需彼此間“連接”的建立,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雙方的自動撮合,靈活性更大,可將顧客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滿足。
(二)業務系統創新
業務系統表示的是企業對相關合作利益者及交易方式的選擇,主要包含構型、關系、角色。構型指的是利益相關者及其形成的網絡拓撲結構,關系指的是利益相關者彼此治理關系,角色指的是具備實力的利益相關者[1]。立足于構型而言,共享經濟這一網絡結構由供給方、需求方及共享平臺組成,供給方通常為擁有閑置資源且分散的一方,共享平臺是撮合工序雙方的媒介。在共享平臺上,供需雙方注冊為用戶后,能以需求為根據完成限制資源的分享。立足于交易角色而言,與傳統企業垂直供應鏈關系的區別在于,供給方與共享平臺彼此關系為更扁平的橫向合作,如滴滴和順風車車主這類合伙、同盟的關系,乘客是需求的主要來源而非滴滴本身,故而車主并非垂直意義上滴滴的供應商。立足于治理關系而言,傳統企業、利益相關者彼此基本有純市場、所有權交易及控股和參股等治理關系存在,而共享經濟、相關利益者彼此間是以合作、聯盟關系為主。
(三)盈利模式創新
盈利模式表示的是企業的收入來源及收支方式。對于傳統企業而言,其盈利模式相對簡單,顧客通常為其收入主要來源,員工、內部運營及外部供應商等是成本的來源,而依據互聯網經濟幾乎可實現大量商品、服務的免費,并分享于協同共享上,零邊際成本現象較為普及。共享經濟使得資源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幾乎不會有資源使用邊際成本存在。而共享經濟企業通常是以平臺供應方或需求方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如比例抽成、大數據分析、沉淀資金投資等增值服務。而平臺運行、維護、信息技術研發等是其主要成本。共享經濟企業在計價上多以時間為主,Airbnb計費是以住宿時間段和天數為根據,滴滴計費是以距離、時間為根據。
(四)企業價值創新
企業價值表示的是價值增值能力。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更注重資產模式,以致于管理、運營有著相對較高的成本,不但會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同時也會有大量資源限制成本產生。而就共享經濟來說,由于是輕資產模式,是以信息共享平臺為根據進行資產配置的整合與優化,可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故而企業管理運營成本相對更低,企業利潤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如汽車共享企業便是輕資產企業的典型代表,依據信息平臺實現閑置車輛資源的整合,為車主、用車客戶提供實時對接服務,以此將閑置車輛使用權轉移實現。同時,還能將一定的商業利潤帶給企業、車主。因此,輕資產模式可將長期、持續的價值增值帶給汽車共享企業。
二、共享經濟下商業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監管力度不足
作為新興經濟運行模式之一的共享經濟,盡管其并未有太長的發展時間,然而卻擁有極快的發展速度、規模,這也使得對應的監管體制建設存在不足,難以有效確保共享經濟下消費者、商家的利益。共享經濟這種商業模式可實現全民參與,相對于傳統行業而言,門檻更低。共享經濟下需要對司機、房東、消費者、網絡運營平臺等大量對象進行監管,加之法律關系復雜,與信用、保險、稅收等多個問題有所關聯,因而傳統監管模式無法將該模式的實際監管需求滿足。
(二)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機制
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可區分商品、服務的使用權和所有權,以致于人們面臨了更大的交易風險,共享經濟中信息數據安全性也成為一大熱點[2]。商業信用的完整性、權威性和合規性無法將現實需求滿足,引發了不對稱的線上、線下信息,使得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保障機制不夠健全。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經濟發展基礎的信用機制,若是不健全那么共享經濟未來發展中就必然會有運營風險存在。
(三)共享平臺商業模式運行不清晰
快速發展的共享經濟引發了虛假繁榮的市場,不同虛假的共享、需求頻頻出現。大量企業不顧市場需求,盲目加大投資,在各大城市搶占更大的份額。如此一來,市場發展也就會有問題出現,商家、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個別共享經濟企業通常都是以讓利甚至免費的盈利模式為主,盡管與消費者在短期內實現了互動建立,卻無法為后續運作提供保障,以致于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三、共享經濟下商業模式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共享經濟監管體系
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政府及公眾的監督存在密切聯系。共享經濟模式下,我國在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還需與國外經驗相結合,制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相符合的共享經濟監管體制。如以個別城市開展試點活動,以一定時間反饋為依據,不斷完善共享經濟法律及監管體系。同時,嚴格把關行業準入機制,為市場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并且,企業運作中需與監管部門、專業人員積極建立合作,對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專業人員的建議多加考慮,以共享經濟運行全過程為對象落實監管工作。
(二)建立健全社會信用機制
完善社會信用機制能夠促進共享經濟的順利發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機制,可將共享經濟運行中的經營風險降低。首先,共享經濟平臺需以客戶為對象展開綜合性信用評級,將特權服務提供給具有良好信用的消費者。同時,將一定的懲罰及時予以信用評級偏低的用戶,限制其網絡交易;其次,共享經濟運營平臺與公安、政府征信部門等需盡快落實數據銜接,在大數據的運用下整合用戶信息,以此共享征信信息。
(三)探索共享經濟下商業模式
企業需將共享經濟下的詳細運作方式、內部發展結構進一步熟悉,以便將科學依據、正確指導供于商業模式發展使用。共享平臺可將價值交換的場所提供給消費者、運營商,共享經濟在充分融合網絡與信息技術后,才能推動運營平臺規范、完善、安全的建立,才能實現閑置資源整合及供需雙方匹配的高效性[3]。同時,企業需對信息進行充分整合,避免盲目搶占市場,以便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四、商業模式創新分析——以共享單車為例
可以說,科技和利益相關者是對共享單車行業商業模式創新造成影響的核心要素。利益相關者表示的是投資者、當地社區和客戶。就投資者而言,共享單車憑借資本才能進入市場,企業瘋狂燒錢模式的開啟是憑借自身雄厚的資本,所以對于改變共享單車燒錢圈地、忽略盈利模式現狀而言,投資者是一個核心要素;就當地社區而言,共享單車將一定的便利提供給了社區居民,然而也必然會對傳統公交、出租車行業等的利益造成損害,如何將這類人安頓好并將“最后一公里”這塊蛋糕合理切分,不但是企業需思考的問題,政府也需重視。就客戶而言,各個共享單車企業提高投放量、搶占更大的市場占有率的主要目的在于客戶資源的搶奪,所以必須深入研究客戶用車需求、用車習慣,以便創新自身商業模式。投資者與客戶能將經濟價值提供給企業,而企業能將社會價值提供給社區,在利益相關者間這類價值可實現相互轉化,故而對于共享單車商業模式創新而言,利益相關者也是一個核心要素。
不論是對于國家亦或是互聯網企業而言,科學技術都是第一生產力。共享單車要想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靈敏的定位裝置安裝在單車上,將單車丟失率的降低,將密碼鎖破解難度加大,促使APP使用便捷性得到提高,都與技術無法脫離。故而,對于共享單車商業模式而言,科技也是一個核心要素。
五、結語
現下,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在不斷深化改革。各個產業相繼進行了轉型,將傳統模式中與現有發展節奏不適應的因素淘汰,并逐漸進行了更先進的發展模式--方法的建立、開發,以便與現有市場經濟相適應。該經濟背景下,對于整個市場經濟發展而言,共享經濟模式必然會以更成熟的姿態進行引導,使得我國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賴華強,盛迪.共享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分析——以ofo共享單車為例[J].中國商論,2017(11):3-4.
[2] 李懷勇,張貴鵬.基于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7(1):120-122.
[3] 仲夢,樊一陽.共享經濟驅動下的出行行業商業模式研究——基于Mobike、Uber案例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7,17(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