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格的定義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對人格的定義以及人格的評判標準也就不同。其中北師大心理學教授許燕,綜合各種人格概念,提出:“人格是個體在社會生活的適應過程中,對己、對人、對事、對物做出反應時,其自身所顯示出來的異于別人的獨特心理品質。” 從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角度談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人的健全人格。從我們英語教學來看,學生對英語的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對繼續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對英語學習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等這一切都是健全人格的體現。
一、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
興趣是熱愛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習英語也是如此。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我認真鉆研教材和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以及英語特有的趣味性、幽默性創造課堂情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聽、說、讀、寫、唱、講、游戲”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吸引到充滿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去,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 例如在教學英語單詞時,為了讓學生學得有趣味,可以把單詞做成卡片,讓學生猜單詞,或Who is my best friend ?游戲等。
二、英語學習的體驗
雖然英語還沒有成為我國的第二語言,僅僅是把它作為一種外語來學習,從而造成缺少英語語言環境而對學習帶來很多困難,但是信息革命使世界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英語正在悄悄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敏銳地抓住這契機,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英語,并結合各類學科,豐富語言材料,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實踐英語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英語的工具性能,體驗英語帶給我們的快樂,從而提高英語能力。
1.走進日常生活中接觸英語。語言來自于生活,生活創造了語言,學習英語應緊扣生活。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利用他們喜歡吃零食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在吃東西時,看看包裝袋,邊吃邊學英語,如Italia Biscuit意大利餅干;喝飲料時,看看飲料瓶,邊喝邊學英語,如Orange Juice桔子汁。鼓勵學生遇到陌生的詞可通過查字典自學或請教老師,并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英語各自匯報自己吃的東西,交流所學的英語,這一舉措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于是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開始留意自己周圍的文具、衣物、家用電器上的英語,如size尺寸,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Olympic game奧運會, on 和play都是表示開, off表示關;走上街頭認識廁所Toilet,出口Exit,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車站Bus Stop;通過看電視了解到新聞News,直播LIVE接觸和實踐英語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2.結合其他學科感受英語。遵循交際理論和習得理論思想,借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英語的興趣為動力,有機地將英語學習與其它學科相結合,鼓勵學生用英語去理解、思考和溝通,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如:與數學相結合,用英語表達計算一個小時有60分鐘,那么一天有多少分鐘,從而鞭策學生Time is money.珍惜時間;與美術相結合,red紅+yellow黃=orange橙,yellow黃+blue藍=green綠;與語文相結合,講述春節和圣誕節的文化差異,感受文化習俗;教育學生愛親人、愛家庭。
三、英語學習因材施教
英語學習千差萬別,在我們平日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進行目標激勵,分層互促。知識薄弱的學生,做問答練習,對于他們的提問和回答更要保護其積極性,課堂上簡單的問題盡可能留給他們,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為他們能回答更難的問題做好準備。當然,對于那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課堂上盡可能給他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例如:帶著大家一起讀,或者當回答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時鼓勵其他學生給予掌聲,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時候可以在練習和檢測中增強信息量,讓他們不斷受到新的信息刺激,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總之,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則有獲,進而樂此不休!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各種有助于學生成長的情境,讓他們體驗人生,掌握技能,得到全面發展。行重于知。我們的教學實踐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引導學生樂于學習,讓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種子在我們的精心培育之下,在學生成長發展的天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者簡介】韓偉平(1981.02.03-),女,漢族,河南人,河南省實驗學校鑫苑外國語小學,小學一級教師,英語老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