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卓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吉林 長春 130000)
田徑運動,被譽為“體育之母”,是奧林匹克運動中最具含金量的體育運動。田徑之所以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學校體育中發揮如此大的作用,是因為它不僅有著深厚文化內涵,增強體制,強健體魄,而且有很強的哲學思想內涵。競爭與協同論、超循環、混沌理論、突變與漸變的理論對田徑運動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比賽結果和教學訓練理論原則進行指導,改進教學。現階段,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對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把全民健身納入國家戰略。當下學校體育更是受到極大的關注,學校田徑教育教學更是成為當下關注的一大熱點和重要任務。學生在學校田徑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激發對學校田徑運動相關知識的學習,達到自覺養成終身體育興趣。突變理論深刻反映了在龐大的系統演進中漸變與突變相互聯系的演進,為探討田徑運動教育教學學習者的系統推進規律提供指導依據。
突變理論以突變為研究對象。我們所說的突變是由持續突變引起的現象。這種漸進變化的漸進過程蘊含著豐碩的內容和龐大的吸引維度,使其更加不可思議。不同一般意義上認為的突然變化,而是專指由持續原因導致的突然變化行為。這種突變學說是由法國數學家托姆發現并提出,突破牛頓以來的常規思維模式,闡釋客觀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與物質復雜性,他的突變學說有著大量哲學思維方式,想要更好理解其突變理論,就要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去解釋和探討突變學說。突變學說不僅解決了當代數學方面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其他學科領域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當前的校園田徑課程中,田徑教師一直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所教授的不管是技能方面還是理論和相關知識方面,都是由學校或教育部門統一規劃的教材,也就是說教師在上課之前已經知道本節的學習內容或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和規劃,使得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調節和應對,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填鴨式”教學,通過外在強力的控制下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性學習,長時間以來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興趣降低,有甚者徹底失去興趣,也就出現了一種學生只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 。雖然在這種被動學習的模式下出現過積極的作用,但總體來說對今后的教學改革起到了消極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改為了響應時代的號召,要求在課堂中不僅要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充當指導者的角色。然而在實際田徑教學實踐中,強調教師主體地位的做法和思維還是根深蒂固,教師依然在課堂占據著主體地位。對合理的課堂而言,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的引導,教導更多的是方法,更多強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哲學思想。在課堂中應更多的是引導,教師應作為指路人的角色,而不是采取“注入式”的教育方式。例如,一節鉛球課中教師讓該分組同學進行探討和不斷嘗試,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此時表現出一種依靠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自由建構行為,教師并不能隨意控制這一過程。在合作探尋中學到知識,這樣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得到大為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技術,而且也學到了理論知識和體育精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達到了“授之以漁”的效果,完成了教學設想目標,調動了學生的熱情,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思想,給學生帶來快樂,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體育精神文化,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通過對影響學生的內外條件進行分析,更好地指導我們服務于田徑教學課堂。
突變理論是以突變的特征作為研究對象,這里所說的突變特征是指由持續的突然變化引起的行為。漸變是突變的前提,突變是漸變的結果,持續的漸變為突變學說提供了十分豐富、增加懸念、不能預料和把握的突變條件。這類突然變化很長一段時間表現漸變的諸多特性,在某些關鍵點由控制參量變化及漲落的突然出現區別漸變的突變。在田徑教學中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術系統的“頓悟”和學習過程情感結構起伏統統可以歸于此類。只是學生系統符合連續變化的規律并不會一直持續下去,隨著田徑理論知識與動作技能學習學生深入這種狀態會漸漸打破出現和連續變化相反消極狀態,學生個體思緒和個人情緒會相比持續改變出現斷裂與裂口,事先比較穩定持續狀況會被沖破。正如托姆提出系統發生突變的原因在于內部狀態參量的不斷累積與外部控制參量不斷加強的雙重推動,并不單單是我們認為的由量變達到質變過程的這么簡單。所以,使得學生的田徑動作技能能夠得到提高和進步,就要在連續不顯著與進步變化之中才會實現突變,內部和外部同時參與協同推動。在田徑教學中保持教學的延續性,只有達到量的足夠積累,才能達到突然間改變。因而田徑教師在教學訓練時不要急于求成,要穩扎穩打,用突變學說的思維指導教學,這樣才不會出現拔苗助長和半途而廢的功利性思想。因而漸變是前提,突變是結果,漸變可以導致突變。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所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創新是指對現有思維方式的指導,它不同于傳統的思維方式,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根據理想化的需要或滿足社會的需要,以現有的知識和材料為指導,而改善或締造新的對象、方式、因素、途徑、環境,并能取得必定有利結果的行為。其是一個人在事業和人生中創造力的重要動力和源泉,是一個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和不懈的動力。當代社會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是知識時代的競爭時代,是創造和創新的溫床。自古以來創新思維和能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火車頭的帶動作用,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牛頓的時代到愛因斯坦的時代再到量子力學和霍金時代的,創新的動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為核心的力量。作為未來社會和祖國的接班人,創新能力應從孩子、從學校的教育抓起,這正符合鄧小平所說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國當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成績的大環境的前提下,教師更多的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和控制地位。在注重成績的條件下創新思維不受重視,甚至被扼殺。我們看到許多在田徑領域的新方法和新理論很大程度都是國外著名的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提出的。比如在跳高運動技術的發展中就出現了幾次動作上的偉大創新,分別是跨越式(1864年)、剪式(1895年)、滾式(1912年)、俯臥式(1923年),發展到現在就成為被大多數人所采用的背越式動作(1965年)。這在很多運動項目都是普遍存在的,每次推動運動和成績的發展離不開運動員和教練員對于獨特的理解和不同于常人的思維,并且敢于突破前人的束縛,不斷嘗試。中國的田徑教學課堂是教師按照自己預定的目標對學生“輸入式”的教學,期間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自己思維創造的空間。教師喜歡聽話的學生,容易控制和成績好的學生,而對期間樂于提出異議和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生和不被其重視,甚至進行打壓。這樣就導致了學生被動式地接受而對田徑課堂缺少自己的見解和對其不同于其他人的見解和看法,學生長此以往的創新和創造思維不僅沒有受到教師和社會的重視,導致了學生積極性受到挫敗,失去了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完全受到教師的控制,被動的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淪為教師教學的機器和教學過程的工具。對目前這種現象已經引起教育界和社會的極大關注,一種新型的、能夠取代接受教學的教學方式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中心。
學生在田徑課堂教學中缺少創新和創造能力,缺少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多是由于這種被動式的教育大環境的制約所致。這也是目前我國在國家田徑隊與世界各國的差距越來越大的差距所在。一名優秀的運動員體格是一方面,但是達到了一定程度后更多靠的是腦子和思維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推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取代接受式的別被學習教學方式,應成為我們目前所關注的主要焦點。
新時期的田徑教師應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以突變理論為田徑教學指導思想,推動田徑教育教學的蓬勃發展。 隨著新的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田徑教育教學,應轉變以往的被動式教學形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體育教師要更多地成為教學的指導者和主持者。在田徑運動教學中對成績和技術的提高應做到有所突跳,改變自身構造,做到在漸變的基礎上達到突變。不應只過分追求成績,注意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其提供一個良性的環境,使其得到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