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芬
(浙江省蒼南縣錢庫第二高級中學,浙江 溫州 325802)
隨著2016年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框架的出臺,高中體育教育邁上了新的臺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改進師生教學實踐的有效手段。本文參照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版)及2012年新版加拿大體育核心素養評價,在對核心素養和體育核心素養概念界定的基礎上,探索出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可操作的評價方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內涵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及社會參與。
國際比較認可的是英國Whitehead學者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體育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貫徹一生中保持適當水平的身體活動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理解力和知識,按照構成維度,包括身體域、行為域、情感域和認知域。而我國體育學者普遍認可的體育核心素養是指體育的文化水平,包括健康能力、運動水平、體育品德等。
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應關注如何解決現實問題,關注如何運用創生能力,關注如何學會學習,關注如何合作溝通交流等4個方面。(1)從以往關注單個運動技能轉變為關注解決復雜的現實運動中出現的問題;(2)從以往關注體育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應用轉變為綜合運用和主動創生運動能力;(3)從關注學什么轉變為如何自主學習與學會學習;(4)從關注個體學習轉變為團隊合作學習與有效溝通交流。
建立促進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期末的成績,還要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具體有以下4個目標:(1)了解學生體育學習與發展過程,包括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及體育品德3個方面核心素養的形成情況;(2)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判斷、分析,從而改進教學;(3)挖掘學生的體育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個性的機會,促進學生體育與健康的學習;(4)培養與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
2.3.1 科學性原則 基于體育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方案要以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版)》為基礎,以《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版)及加拿大CAPL為依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中心,遵循體育教學規律,科學制定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指標。
2.3.2 發展性原則 高中生體育核心素養內容的評價要以發展性為原則,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挖掘與發展自己的學習潛力,建立自信心,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2.3.3 多元性原則 高中生體育核心素養的評價應遵循評價主體與評價方法多元化的原則,在以體育教師為主體下,班主任、任科教師、學生自己與所在的團隊及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評價,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核心素養的形成。
2.3.4 多樣化原則 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應遵循評價方式多樣化原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家長與教師的評價相結合,采用問卷調查、閉卷筆試、體質測試、觀察等多樣評價方式相結合。

表1 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方案表
2.3.5 可操作性原則 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應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對評價的內容及指標都是可操作的,改變以往理論性較強而操作性不夠的評價方案。
根據國內《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校準》(2017年核心素養版),體育核心素養方面的內容分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根據加拿大Tremblay教授與全球相關專家共同開發,于2012年修訂的新CAPL分為日常行為方面、身體能力方面、動機與信心方面及知識與理解方面,結合兩者,筆者認為加拿大新型高中體育核心素養評價方案的操作性較我國高中體育核心素養評價方案強些,具體如下。
2.4.1 日常行為 日常行為部分包含3種測試:每天參與鍛煉的項目時間,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每周參加中高強度體育鍛煉的次數。每天鍛煉的項目與時間測試要求每位學生填寫體育日記,5人為1組,7天統計1次,由小組合作統計、記錄,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總時間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評價,包括周一~周五看電視時間或上網時間(非用于作業)、玩電子游戲時間,周末看電視、上網、玩電子游戲等4道測試題,家長與學生共同評價,按照標準進行評價。每周參加中高強度體育活動的次數,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題目是“你每周60min以上身體活動的次數”,根據學生的小組答題加以統計,3種項目得分之和為日常行為總得分。
2.4.2 身體能力 學生身體能力的測試,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能力,其中體能可通過BIM進行測試,BIM公式為體重(kg)/身高(cm),測試方式同體質健康測試,測試2次,身高誤差為0.1cm,體重采用學校同臺電子秤進行測試,體重誤差為0.1kg,最后根據公式對照國家體質健康標準進行評價。主要由體育教師與體育委員合作評價。運動能力包括學生的耐力、速度、柔韌、力量等,評價學生的柔韌性能力采用坐位體前屈進行測試,評價學生耐力采用男生1000m,女生800m進行測試,評價學生速度能力采用50m進行測試,心肺功能采用吹肺活量計進行測試,每人3次,取平均分,評價學生力量采用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進行測試,根據《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的評分標準,班主任、體育教師及班委學生統一時間共同合作進行測試與評價,每學期測試3項。
2.4.3 動機與信心 動機與信心主要評價學生參與體育的動機水平與信心程度,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共有4道問卷題:(1)你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你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是什么;(3)與同齡人相比,你的運動能力怎么樣;(4)與同齡人相比,你覺得自己更能調控自己的情緒。測試每月1次,5個同學為1組,采用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
2.4.4 體育知識與理解 體育知識與理解測試,題目取自《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教科書》,主要包括學生的心理、體育技術技能、鍛煉方法、運動損失及防護等4方面內容,學生通過閉卷答題的形式進行答題,共有10道題,包括判斷題、填空題、問答題3種題型,每學期1次,學生統一答題,由班主任與體育委員進行評價登記。
本方案適用于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的評價,每學期1次,采用綜合的、科學的、多元的評價方式,見表1。
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的評價方案采用百分制結構,4項共100分,其中日常行為與身體能力各占32分,動機和信心部分與知識和理解部分各占18分,其中日常行為部分平均每周鍛煉次數為12分(1~2次為2~5分,3~5次為6~10分,6次以上為10~12分)。平均每周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為8分(3h以下為8分,4h~6h為3~7分,7h以上為1~2分)。平均每周中強度鍛煉次數為12分(1~2次為2~4分,3~5次為5~10分,6次以上為12分),身體能力部分體能BIM指數12分,運動能力方面占20分,知識與理解部分10道題,判斷題與選擇題各3道,每題2分,填空題4道共6分。
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方案采集到的每一個數據,采用Excel軟件建立電子檔案,由體育教師、家長、體育委員、組長與學生自己共同評價,如日常行為部分由小組組長每周統計1次,建立電子匯總表,交給體育委員,由體育委員每月統計1次,建立電子匯總表,將數據匯總給體育教師,由體育教師每學期進行評價,建立學期評價方案表。另外,根據組長與體育委員統計的落后學生的成績情況,體育教師進行提醒、跟蹤測試,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盡量采用可操作的多元評價方法,運動能力的定量評價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百分制轉化為20分,每學期測試3項,計入總分,體能BMI評價根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百分制轉化為12分,知識與基礎部分由班主任與體育委員定量評價,每學期1次筆試,填空題6分、選擇題與判斷題各8分,動機和信心部分由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及教師評價相結合,各占6分,計入總分。
根據學生各項成績進行等級評定,其中85分以上為優秀,用字母A表示;76~85分為良好,用字母B表示;60~75分為及格,用字母C表示;59分以下為不及格,用字母D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