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存款
(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多年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中有一個“課課練”環節,縱觀全世界這似乎是我國體育教學的一大創新和特色,這一特色是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而形成的(學生體質嚴重下降),應該說在抑制學生體質下降方面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目前也受到大部分體育專家和一線教師還有行政領導的推崇。那么,目前的“課課練”存在的目的和形式有哪些?它們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進?本文主要從以上3方面進行研究,以期幫助廣大一線教師更好地認識“課課練”,更好地實施“課課練”。
“課課練”常見的目的和形式主要有以下2種。
主教材延伸性“課課練”,主要是指在主教材教學后結合主教材以提高或運用運動技能為目的,以比賽或游戲為練習形式的課堂練習環節。例如,主教材籃球傳教接球學習后,設計安排了一個類似“遛猴”游戲,把傳接球設計為游戲、比賽的形式,以運用提高傳接球技能為目的的練習,讓學生明確如何用,并檢驗課的學習效果。當然也有鍛煉身體素質的功能或目的,但主要目的和形式是為了提高或運用主教材中所學的運動技能。
體能補償性“課課練”,主要是指由于主教材教學部分運動負荷不足,而在主教材教學后專門安排了一個以發展體能為目的的體能練習環節。在“補償性課課練”中又有2種形式:(1)由主教材性質或課型特點所決定的課運動負荷偏小,需要安排一項鍛煉價值好,運動負荷大的身體素質練習,如前滾翻新授課教學。由于技巧類教材本身特點和新授課型特點決定了課的運動負荷不足,因而為了達成體育課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的功能而設計的純粹以體能發展為目的的練習;(2)上下肢均衡發展的補償,如主教材教學部分主要鍛煉了學生的上肢(投擲類教學課),為了學生的上下肢均衡發展,而在主教材教學后安排了下肢性體能練習(跑、跳等)。不管是哪種目的和形式我們都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以發展體能為目的的,從一線教師的操作行為來看,這部分的體能練習大多與主教材教學無關。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學校教育中一門課程而存在,必須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形態,那就是文化的傳承。同時,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明確了體育課程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本文結合以上2方面的認識對“課課練”的2種形式進行研究。
首先假設其主教材部分教學行為是符合課程教學基本形態的,同時也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否則無從談起其“課課練”環節的合理性。主教材延伸性“課課練”是以提高、運用主教材教學中技能為目的而展開的,其形式是比賽或游戲,與主教材的技能教學息息相關,是主教材中技能教學的延伸,從而可以看出其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形態——體育運動技術(文化)的傳承這一性質,同時也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的以知識、技能、方法為本教學內容這一要求。因此,可以得出以主教材延伸性存在的“課課練”是合理的,其不但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形態和課標的內容要求,同時其以游戲、比賽的形式出現在主教材教學之后幫助學生檢驗、提高所學技能,同時又調動了學生學練的積極性,是課堂教學的升華和高潮部分, 應大力提倡這種主教材延伸性“課課練”。
作為體能補償性“課課練”,其目的和出發點就是沖著體能的發展而實施的,在發展學生體能、促進學生健康方面根據實踐經驗的確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學生體質不斷下降這一大背景下,體能補償性“課課練”的積極作用功不可沒,但它也的確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形態,沒有文化(知識、經驗)的傳承,與主教材教學關聯性不大。例如,平常教學中常出現在主教材“足球—傳接球”教學后,安排了一項“俯臥撐”練習作為“課課練”,這里的“俯臥撐”與主教材“足球—傳接球”有何關系?又有什么文化傳承?可能有人說俯臥撐不要技術嗎?但你是以傳承俯臥撐技術為目的嗎,你選擇的俯臥撐學生不會嗎,不會還能達到你想要的運動負荷嗎?如果認為這也是文化傳承,筆者覺得實在是有些牽強,突然出現一個與主教材毫無關系的練習,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有人說“課課練”像塊“布”,哪里需要了就往哪里補,的確有種突兀的感覺。之所以稱之為“體能補償性課課練”,本身就說明了課堂設計或教學行為有問題,出現了“錯誤”才需要補償,而由于教學設計中的錯誤,再選擇了一個不符合課堂教學基本形態(無文化傳授)的另一個錯誤(補償性課課練)行為作為補償,本身就是不適宜的。因此,筆者認為作為對體能補償性存在的“課課練”出現在課堂教學中不合理。
之所以進行補償,本身就說明了主教材實施設計的有問題,運動技能的學習本身就需要身體的練習,在傳承運動技術中發展體能,促進健康,而不是將技能與體能分開來教學,二者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在主教材教學中通過調整組織形式、增設練習器材、根據學情區別對待展開教學、精講多練、調動學生學練興趣等實施行為,讓學生多通過身體感知來掌握技能同時又發展了體能的教學,還會需要進行體能補償的“課課練”嗎?
體能的發展不但促進了健康,同時也促進了運動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技能學習之外還需要針對該項技能所需要的體能進行專門性練習,這項練習時段放在哪里呢?應該主要放在課堂學習之外,在單元教學計劃中教師應明確這一單元技能教學需要哪些體能發展可以有助于這一技能的學習、提高和運用,有計劃地把這些體能鍛煉的方法合理地分配在各課時中進行傳授和練習。筆者把這種以傳授發展體能方法為目的“課課練”稱為拓展性“課課練”。例如,“肩肘倒立”這一教材,筆者分析其需要的體能有腰腹肌力量、下肢柔韌性和手臂力量及力量耐力等,這些素質有助于該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主教材教學后安排一個以傳授發展腰腹肌力量練習方法的教學、練習環節(仰臥起坐方法、仰臥舉腿方法、背起方法等),每種方法要求學生練習體驗,既與主教材技能教學息息相關,也符合新課標中的以方法為基本內容的要求,同時又發展了學生體能。因此,筆者認為像這種拓展性“課課練”存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綜上可知,目前的主教材延伸性“課課練”需要提倡和大力發展,而對體能補償性“課課練”我們需要通過對課堂的精心設計而避免進行體能補償,同時也需要變體能補償性“課課練”為拓展性“課課練”,讓體育課程更加科學。